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拓中日贸易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文章由前言、正文、结束语组成。 前言:说明研究该课题的现实意义、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研究的着力点及优势。 第一章:概述中国共产党开拓中日贸易的背景。旧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对外贸易,外贸主权被帝国主义所强占,进出口业务为洋商和官僚买办所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适应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需要,贸易长期巨额入超。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摧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外贸公司、制定新的外贸方针,中国的对外贸易揭开了新的篇章。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并于朝鲜战争爆发后胁迫日本断绝了与中国的一切经济、政治往来。 第二章:研究50年代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协定)的签订与实施。为冲破“封锁禁运”,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日本民间代表访华,签订第一、第二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并积极促成协议的实施,逐步打开了中日贸易的大门。在此基础上,中国贸易代表团于1955年春应邀访问日本,签订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通过中日互办商品展览会,日本工商界代表团两次访问中国,中日民间贸易的规模迅速扩大。但是1957年后,由于岸信介政府在政治上敌视中国,中日关于第四次贸易协定的谈判出现了波折。1958年5月,随着长崎国旗事件的爆发,中日贸易陷于中断。 第三章:考察60年代中日友好贸易与备忘录贸易的产生与演变。为打开中日贸易僵局,中国政府和人民于1959年至1960年相继提出了政治三原则、政治经济不可分原则和贸易三原则。经过中国政府和日本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1960年8月,民间性质的友好贸易宣告诞生,1962年11月,半官方性质的备忘录贸易继而成立,二者相互促进,成为60年代中日贸易的“两个车轮”。但是60年代中期后,由于《吉田书简》等问题的干扰,中日贸易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第四章:论述70年代中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的共同发展。1971年7月尼克松宣布访华震惊日本朝野,日本经济界上层出现访华热潮。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共同作用下,1972年9月,中日恢复邦交。1974年1月,中日签订政府贸易协定,并约定定期举行中日贸易混合委员会。面对新的形势,周恩来总理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不忘老朋友,欢迎新朋友”的口号,中日贸易由此而走上了官民并举之路。1978年2月签订的中日长期贸易协议,把中日贸易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章:总结中国共产党开拓中日贸易的经验教训。回顾中国共产党开拓中日贸易的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挫折的教训,其中有些经验教训对今天的中日贸易乃至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仍具有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