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大同”理想到邓小平“小康”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历史转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angel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同、小康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理想。这在实践上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去为之奋斗,这也深刻地影响着毛泽东和邓小平。“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为毛泽东、邓小平等先进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共产主义理想找到了契合点。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赋予“大同”理想以新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大同”世界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赋予“小康”理想以新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最终都是把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作为他们奋斗终极目标、最高纲领。同时,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他们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又确立了不同的近期目标、最低纲领,从而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毛泽东、邓小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样,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这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关系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实现。由于历史背景、条件的不同,在社会理想近期目标及围绕目标而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毛泽东和邓小平表现出了不同:在社会理想近期目标上,毛泽东在晚年的时候更多注意的是近期实现“大同”,“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邓小平则更强调的是目前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并经过小康迈向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围绕不同的近期目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这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然而,到了晚年,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包括中国传统“大同”理想中的消极影响,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一个“理想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实践已证明这一模式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不仅没有形成一个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反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个僵化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体制,给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挫折与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对毛泽东的探索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准确定位,他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了共产主义“大同”理想与现实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在探索中,邓小平逐步把毛泽东晚年形成的僵化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地变革:在发展动力与发展方式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分配方式与价值追求上,实现了从普遍贫穷的平均主义转变到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转变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法治社会体制;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上,实现了从大批“封、资、修”,与中外文明成果实行“彻底决裂”转变到提倡继承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实现了从排斥知识分子为“臭老九”转变到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高度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在外部条件上,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这些最终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得以形成,进而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的伟大转变。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历程,留下很多启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选择要从现阶段中国国情出发;社会主义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实际的统一。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先后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些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为美好社会理想奋斗不息的精神。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人类美好世界一一共产主义“大同”世界不断迈进!
其他文献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庭审阶段被告人推翻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供述现时有出现。根据有些地方的统计,被告人在法庭上不同程度改变原陈述约占百分之七十以上1。如深圳中级人
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政府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对相对人,乃至社会政治、经济都产生重要影响。但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时间较短,相关制度的
如何将逻辑学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通过逻辑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学,探讨逻辑学与政治学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如今逻辑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
专属经济区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的一项新制度,是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所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该公约在制定过程中受到各国力量的制约,因此对诸多海洋问题没有做出明
国际政治的系统状况及其特征一直是国际政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是将社会学领域的复杂性科学相关理论与国际政治的系统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利用社会学的复杂
融资融券交易以提供担保的方式进行证券的买入或卖出交易,打破了单边市场的局限,为证券的交易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投资形式。在这种交易模式下,证券主体有机会获得较为高额的回报,但
纯粹经济损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是民商法学上的一大难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纯粹经济损失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较为常见,我国目前的法律尚不能完全应对各
近年来,家属参与官员受贿呈高发态势,成为导致腐败的不可小觑的力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公布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增加规定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影响力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