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分经辨证针灸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指导针灸治疗颈性失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将符合颈性失眠诊断和纳入标准的 7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 35 例。观察组采用分经辨证针灸治疗:通过拇指循按颈部“六合穴”,出现压痛或发紧的经脉即为病经,选用同侧病经的“六合穴”配伍对侧表里经的络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根据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新世纪第二版教材《针灸治疗学》有关失眠穴位配穴治疗。两组病人每周治疗 4 次,共治疗 16 次。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与PSQI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中各项数值变化,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变评估疗效。 结果: 本研究将符合研究方案并完成疗程的 61 例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其中观察组(分经辨证针灸治疗)31例,对照组(常规配穴治疗) 30例。 1、对两组组内 PSQI 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发现:观察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评分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PSQI总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 SF-36 量表中各个成分评分(一般健康情况、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均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精力、一般健康情况评分项目上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后进行两组间 PSQI 量表对比显示: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障碍、PSQI总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 4、治疗后进行两组间 SF-36 量表对比显示:在生理职能、一般健康情况、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5、两组治疗方案对颈性失眠均有疗效,但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基于“切按法”分经辨证针灸治疗颈性失眠的疗效优于常规配穴治疗。2.基于“切按法”分经辨证针灸在改善颈性失眠患者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