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支,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批评性话语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理论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讨论语篇中所隐含的权力和意识形态关系,从而揭示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语篇和意识是如何源于并服务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新闻语篇是大众传媒的一种方式,由于它集中了语言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从事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者们的兴趣之所在。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根据费尔克劳的观点,语篇对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和意义系统的构建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语篇”应该结合“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关于“钓鱼岛事件”的相关报道,主要以中国在东海建立防空识别区的报道为样本,分别从两份报纸中选取了六篇报道进行了分析。分析过程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语篇层面,本文从词汇选择和及物性系统描写了所选语料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本文通过新闻来源和转述方式阐释了新闻语篇与生成它的交际过程的关系;在社会实践层面,解释了交际过程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两种报纸虽然对同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但在语言的选择和话语实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而揭示出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特点。这也正说明了新闻语篇的生成受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影响,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又通过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表现,人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媒体认为中国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完全是在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设立的,为的是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并未对任何正常国际航班造成影响。而美国媒体却报道这是中国不负责任的挑衅行为,定会对正常的国际航空秩序稳定带来威胁,也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