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高管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i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频发,监管部门在2012-2017年期间向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出具违规处理文件的年平均次数高达377次,在经历2015年的股灾之后,我国监管部门开始反思金融过度自由化所造成的弊端,进而提出从严监管、防控风险的要求。有鉴于此,大量学者开始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违规的根源和影响进行了考察,基于前人在研究中指出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会对企业违规产生显著影响,并结合我国“人情文化”盛行的社会背景,本文检验了 CEO-高管校友关系对企业违规的影响,从而为遏制企业违规现象提供了参考,并补充了现有研究的空白。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案例分析中,本文以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624)为例,对其违规行为背后的社会关系因素进行了剖析,指出一方面,CEO与高管之间存在校友关系和前同事关系使得公司治理流于表面,体现在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缺乏效率,且对下属子公司疏于管控,另一方面,现任高管基于前同事关系大肆向其前任开展利益输送行为,严重侵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其次,为检验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我们以1990-2016年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开展了实证分析,检验了在我国人情社会的背景下,CEO与高管之间的校友关系是否会对企业违规产生影响,通过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我们检验了 CEO与高管之间的校友关系对企业违规行为发生和被发现概率的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当CEO与董事会成员或经理层成员之间存在校友关系时,企业发生违规行为的概率将显著提升,且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将显著降低,这说明CEO-高管校友关系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董事会对CEO的监督效率,从而降低了 CEO的违规成本,使得其违规动机提升,另一方面则提高了经理层其他成员对CEO的服从度,从而导致当面临利益因素的驱动时,经理层容易在CEO的主导下合谋实施违规,并联合“抵御”监管部门的稽查。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在违规事件被查处后,CEO与高管之间存在校友关系将使得CEO被更换的概率显著降低,说明CEO可凭借其在管理层内部的校友关系形成“壕沟效应”,弱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其的监督和约束,使自身免于因违规丑闻而受责。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检验CEO-高管校友关系对企业违规的影响,指出CEO在管理层内部的校友关系为其带来了宽松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CEO在缺乏足够约束与制衡的情况下容易凌驾于管理层之上,这将诱使CEO开展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重要制约因素,上市公司、监察机构和投资者需对CEO-高管校友关系给予重视。
其他文献
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截止2014年的统计研究,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222元,同期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82元,两者均比1978年增长了近百倍。从数据
为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号召,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服务实体经济、活跃货币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并在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主
20世纪90年代时尚买手职业从欧美传入在中国,在时尚产业差异化竞争下中国的时尚买手职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时尚买手作为中国时尚产业的新兴职业同时又是
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中成药制造企业近年来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来自市场竞争的挑战以及必须面对而又无力抗衡的外部政策的限制和沿产业链转嫁风险的困难,重重挤压使得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分拆上市的各种弊端也逐渐地暴露了出来,例如上市公司与企业集团间由于产业链是不可以分割的,所以,他们之间就会存在一些关联交易。整体上市是解决分
社会治理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又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这场变革中政府职能的转换、社区治理主体的构
中亚国家毗邻中国新疆,是典型的农牧业国家,是亚欧大陆桥贯通的必经之路,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对我国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中亚国家农业发展
1.案例资料1.1案情摘要2005年1月2日,有群众在雷州市附城镇陈家村九斗堰头山处发现一具尸骨,经陈家村陈芝森的女儿陈妃荣辨认,确认是其2003年10月22日失踪的妹妹陈丽荣(女、1
晚清实录、圣训纂修是清代实录馆常态化的工作。翁同龢在宣宗、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文宗实录、圣训编纂中,翁同龢以帮办总纂官、总校官的身份,全
个人汽车消费信贷通常是指消费者个人通过以自身的相关资产作为抵押质押或者向保险公司购买车贷险,或通过第三方担保等作为条件,向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或者向汽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