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孙志刚案开始,刘涌案、黄静案、厦门PX案、深圳妞妞案、邓玉娇案、“躲猫猫”案、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河南农民开胸验肺事件、微博打拐事件……一个个重大舆论监督案例不断涌现,新旧媒体共存的环境,为言论自由广开言路,每一个微弱的声音在成千上万发声筒的汇聚下,变成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威震四方,喊回了属于公民的权利、喊跑了错位的公权。舆论监督,众声喧哗之下隐含的盛世危言,是对时代痼疾的一剂良药;新旧媒体共存的环境,是新力量与旧土壤博弈纠结的结果,也是我们今天所处转型社会的一个缩影。基于新载体,衍生出新的力量,冲击着原有的模式,也带来了新的矛盾。新机体与旧载体、权利与权力、旧意识与新观念均在博弈磨合。新环境带来舆论监督的新特征,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那么,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新要求,如何更好的解决新问题?身处这一背景下的每一员均责无旁贷。尤其是掌握着公权力的执政者、担负着社会责任的传统媒体,以及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网民。本文拟从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明晰相关概念,包括:新媒体、新媒体的发展现状、舆论、舆论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的实质等,是下文进一步论述的基础。第二部分:讨论新媒体环境的特点以及对传统舆论传播理论带来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与仅由传统媒体构筑的传播环境相比,有四点变化:从“共景监狱”到“全景监狱”、从“控制信息”到“信息公开”、从“接受选择”到“选择接受”、从“固定化”到“移动化”,从客观方面对舆论监督所处的环境进行检测。第三部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新旧媒体的融合等等因素,只是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壤与环境,而舆论监督能否适应这样的环境?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成长的趋势如何?是否能够开花结果?通过现实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就是最好的验证,本文在此采用“微观着手,宏观总结”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十个重大舆论监督案件,以列表的方式从四个维度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总结出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特征。第四部分:如同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影响公共决策,推动民主进程;净化社会空气,遏制腐败增长。另一方面,“网络暴力”侵害他人权利、“媒介审判”侵犯司法独立、“网络推手”侵扰真正民意、“人肉搜索”引发道德危机。最后,身处新媒体环境之中,面对舆论监督带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更好的利用这一有利的监督平台是本文探讨的意义所在。笔者认为可以从可控性主体出发,包括:政府方面的作为、传统大众媒体的引导以及提高网络从业人员以及网民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