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史笔与文笔研究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光作为北宋的名儒大臣,集参政主体、学术主体、文学主体于一身。这种复合型特征导致了其独具个性的史笔与文笔。  在司马光参政意识的强烈影响下,不论是其学术还是文学皆表现出“立足当下”的价值取向。司马光强调文学、史学及经学都应该为当下实际政治提供服务。在《资治通鉴》的具体编撰中,司马光根据自身的政治观点,重新择录与编排前代史料,且以主观的经学思想解释历史发展,使史书起到为当下政治提供鉴戒的作用,形成了司马光史笔独特的风貌。在司马光散文的具体写作中,其题材的选择皆立足于当下实际政治问题与自身的政治观点;其写作的方法通常是以自身经学思想阐释当下的政治现象,从而表达其政治观点;并通过“以古鉴今”等史学方法进一步论证自身的政治观点。由于这种特殊的散文写作方法,最终形成了司马光融文、史、经三学为一体的特殊文笔,产生了“文辞醇厚”的散文风格。  此外,司马光“立足当下”的史学与文学价值取向,在其助手、学生的史学论著与散文创作中也得到了体现,并形成了统一的史笔与文笔。因此司马光的史笔与文笔具有“凌跨一代”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再生缘》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弹词作品,共十七卷,在陈端生笔下,故事并未终篇。此后,弹词家梁德绳续写了后三卷,女诗人侯芝另作改编。后世以来,《再生缘》不同体裁的改编作品众多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以其简练明晰的散文语言为人称道,这一创作风格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
《阿赖耶识论》作为一本佛学著作,是废名研究的一个难点。而对于佛学色彩极其浓厚的废名来说,攻克这一难点无疑十分必要。《阿赖耶识论》可视为废名佛学思考的终极性成果,它总括
本文研究《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所揭橥的通假字,并考察《笔记》与《小学答问》等著作的关联,欲以具体而微究其博大精深,期冀对章氏学术演进轨迹和近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有所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