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关系整体上比较和谐,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新疆“7.5”事件和西藏“4.13”事件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历史上我国长期奉行羁縻、和亲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融合成绩斐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又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华民族成为56个兄弟民族的大家庭。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进一步解决民族文化和谐问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等深厚的思想资源。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都有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谐思想,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谐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角来看,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和谐问题的解决,既包含政治平等关系、阶级关系和宗教关系等矛盾关系的处理,同时在信息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但现代生产方式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为这些矛盾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均衡经济发展、处理好宗教关系、促进共识发展等等,是克服我国当前民族文化和谐发展障碍的合理途径。对当代中国民族文化和谐问题的研究,是发展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铺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谋划、开拓和谐世界的理论准备。文章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出发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谐问题,总结了中国古代解决民族文化和谐问题的经验和近代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民族文化和谐思想发展的历程。其次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谐理论的发展,分别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民族文化和谐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民族文化和谐思想。根据上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第二章从政治、阶级、宗教等维度,重点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和谐问题所包含的基本矛盾。第三章则从文化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等时代背景中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和谐问题相关矛盾的解决途径。主张通过加强制度构建、完善政治关系、均衡经济利益、减少阶层矛盾、处理民族宗教关系、加强集体共识建设等途径,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