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换言之,一直以来翻译研究更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关注之后,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运用文学批评中强调读者接受过程的接受理论来探讨翻译的过程,并用以解释译者在其中的活动。 接受理论标志着文学批评理论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重文本和读者关系的转变。其代表人物汉斯·罗伯特·姚斯、沃尔夫冈·伊瑟尔以其理论先驱汉斯—乔治·伽达默尔和罗曼·英伽登的观点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以及其中译者的活动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的图式结构的观点以及伊瑟尔关于文本具有定向作用的观点可以解释翻译过程中译者介入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姚斯关于文学阅读中对话性理解的观点可以用来解释文本的不确定含义;此外伽达默尔的“视域”、“视域融合”以及姚斯的“期待视域”可以描述翻译及译者介入的过程。 在阐明了译者介入的合理性及必然性之后,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影响译者介入的因素,即译者前理解、视域的构成,以及译者介入的具体表现,以促使译者明了那些影响自己翻译活动的因素以及自己的翻译活动本身,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译者介入的合理性并不是说译者可以胡乱、任意地介入;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努力做到正面介入并避免负面介入。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介入,我们可以看到,文本的意义并不是永恒、一成不变的,译者的介入将能够更好地发掘原文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译应该大力加以提倡。此外,由于译者的介入,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成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传统的翻译标准不再适合评判译者的翻译实践,必须制定新的翻译标准以适应翻译研究的发展,而译者的介入可以为生成新的翻译标准带来众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