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的支撑,文化便是它的内核。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变化,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大幅增加。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3000美元,目前已经超过5000美元大关,种种迹象显示,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动力已经开始显现,发展文化事业是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历史选择。本文研究的文化事业,是指通过政府的财政资金兴办的文化活动的全部,非营利性的、从事文化研究创作、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公共服务的文化活动。居民的文化需求中,一部分被确认为基本的公共性的文化需求,这些文化需求的满足通常由文化事业来完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具有民生意义。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当下我国文化事业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即保证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文化权益,由政府文化事业提供的免费或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事业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术语。建国伊始,中国的制度设计秉持的是苏联模式,理论指针是阶级斗争思想,文化被当做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完全由国家办、国家管。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有了文化事业,并且也只有文化事业,根本不存在营利性的、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市场逐渐成长壮大,中国才有了文化产业。中国的文化产业总体来源于两股源流,一是新生于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二是脱胎于文化事业的文化产业。当下的我国,文化事业在将大部分文化职能让位于文化产业,财政不再需要大包大揽,这个过程目前还远没有结束。同时,政府重新进行职能定位,明确其新的职能范围为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保证这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成为一个极为有意义的课题。从国际视角考察,一国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征服世界的重要途径。“软实力”的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指一国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他指出,一个国家有“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包括诸如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等)、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后者则体现为国家的“吸引力”和“效仿力”,可以超越时空,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美国在几十年中利用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奈的观点一经问世便迅速成为理论界和民间共同认可的战略决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因为,文化事业对打造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非常必要的基础性作用。文化事业对国民经济具有贡献,主要从其间接效益中体现出来。间接效益来自于依托文化事业的相关产业,如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动漫产业、音像产业、影视产业、其他版权产业、艺术品市场等。上述产业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事业的兴办有赖于公共资金,在当下的我国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使我国的文化事业适应上述社会需要,研究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成为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全文布局具有一定的逻辑递进关系:首先,对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与界定,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包括两部分:一是政府介入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二是我国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的基本分析。其次,进行现实分析,分析角度有两个:一是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现实状况,二是其他若干典型国家的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经验与做法。本部分以实证分析为下文的构想与建议奠定基础。最后,展开构想,提出建议。本文的构想包括三个方面,为实现此构想,本文又提出了众多具体建议。全文的基本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国内外关于政府介入文化事业方面的相关理论及观点,说明文章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2章,政府介入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本章首先对文化事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具体包括: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事业、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继而分析文化事业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文化事业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文化事业的政府失灵问题,从而阐释文化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定位与政府责任边界。第3章,我国文化事业及其财政投入的基本分析。本章首先阐述了对我国的文化事业的重新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是采用广义文化视角归纳总结我国文化事业的体系构成;二是阐释选择文化事业广义视角的合理性。其次,本章针对当下我国文化事业的特殊性,阐释了文化事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界说。最后,将本章的分析落脚于对财政投入的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辨析,包括多种投入方式的介绍和基本投入项目的内容梳理。第4章,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现实考察。本章是本文的一个重墨之处,从全景角度和分类角度对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首先,进行总体分析,从制度、政策、投入总量分析等方面综合论述考察对象的成就与不足。然后,本章将文化事业分别以文化文物事业和新闻出版广电事业两大具体考察对象,每一对象以单独一节,进行财政投入的具体深入的剖析,努力探寻深层次的经验与缺失。第5章,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国际经验与借鉴。本章首先以欧美和亚洲多个较为先进的国家为样本国家,考察这些国家在文化事业与政府投入方面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本章试图将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实践实现有益的对接,提出对我国的启示。第6章,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构想与建议。本章是本文的又一个重墨之处,在前述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财政投入的建设性意见,主要从总体构想与具体建议两个方面来阐述。总体构想的着力点在于三大方面:一是确立公共财政框架下文化事业的“广义视角”原则,将财政投入的规划原则拓展至涵盖文化演艺、文化遗产、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的广义视角;二是提出构建与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三是提出建立与健全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在总体构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具体建议,以支撑上述的总体构想。本文可能存在如下一些创新之处:第一,在基础理论分析中,充实了大量对文化产品的公共性特征的分析与市场失灵情况的分析。第二,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原创性地选取了有分有合的“广义文化”视角,对财政作用于我国文化事业领域的基本情况做了全方位的梳理、分析与解读,个人认为这是对今后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研究非常有裨益的一次总结和梳理。第三,在研究分析财政投入的过程中,将文化事业体制和文化事业的财政制度与政策纳入研究视野,从制度与政策层面阐释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的缘由和演变过程,使得论述部分内容饱满。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新闻出版广电事业的财政投入相关数据非常有限,限制了分析的深度。在对我国政府文化支出作定量分析时,未能深入地运用计量经济学中更多的方法进行建模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