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病残率都非常高,因此预防IA破裂出血意义重大。目前对IA破裂机制及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最大瘤体高度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Aneurysm-to-parentvesselsizeratio,SR)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但关于SR值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mA)动脉瘤这一具有复杂解剖关系的动脉瘤亚组破裂关系的研究甚少。随着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小动脉瘤(≤5mm),日本有研究还发现直径在4-5mm之间的小动脉瘤仍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而对≤3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却鲜有研究。IA破裂危险因素能否适用于AComA微小动脉瘤(≤3mm)亚组,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来探讨SR值与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关系,为未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行全脑CT血管造影、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AComA动脉瘤患者761例,其中单发AComA微小动脉瘤199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组: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连续收集的100例,视为原始分析数据组;2013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连续收集的99例,视为预测分析数据组。100例原始分析数据组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参数(年龄、性别)、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包括:大脑前动脉A1段分型(对称、优势、缺如)、动脉基底位置、动脉瘤最大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体高度、瘤体垂直高度、瘤颈、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之比值(Aspectratio,AR)、SR、动脉瘤角、血管角及血流角。利用容积重组(Volume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确定各个参数在两组中是否存在差异,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上述结果应用于99例预测分析数据组,以检测结果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本研究原始分析数据组的100例患者中,女性占54%(54例),平均年龄(57.5±12.31)岁。这些AComA微小动脉瘤患者中,84例发生破裂(84%),16例未发生破裂(16%)。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口统计学参数中,性别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比例分别是50%和54%,P=0.726);年龄在两组之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343)。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中,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的AR值(0.98±0.42比0.75±0.37,P=0.037)、SR值(1.28±0.54比0.94±0.56,P=0.023)及血管角(55.29±25.57°比40.73±26.23°,P=0.04)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值为颅内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SR值越大其破裂风险越高(OR=4.201,95%CI=1.175-15.019;P=0.012)。经ROC曲线分析表明,其曲线下面积为0.699,最佳截断值为0.90,其诊断敏感度0.786,特异度0.625,准确度0.760。本研究将SR值运用于预测分析数据组,显示SR值预测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0.676,特异度为0.714,准确度为0.687。
结论:
SR值(≥0.9)为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值大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动脉瘤的状态,可以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个性化、客观有效的治疗决策。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病残率都非常高,因此预防IA破裂出血意义重大。目前对IA破裂机制及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最大瘤体高度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Aneurysm-to-parentvesselsizeratio,SR)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但关于SR值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mA)动脉瘤这一具有复杂解剖关系的动脉瘤亚组破裂关系的研究甚少。随着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小动脉瘤(≤5mm),日本有研究还发现直径在4-5mm之间的小动脉瘤仍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而对≤3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却鲜有研究。IA破裂危险因素能否适用于AComA微小动脉瘤(≤3mm)亚组,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来探讨SR值与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关系,为未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行全脑CT血管造影、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AComA动脉瘤患者761例,其中单发AComA微小动脉瘤199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组: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连续收集的100例,视为原始分析数据组;2013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连续收集的99例,视为预测分析数据组。100例原始分析数据组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参数(年龄、性别)、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包括:大脑前动脉A1段分型(对称、优势、缺如)、动脉基底位置、动脉瘤最大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体高度、瘤体垂直高度、瘤颈、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之比值(Aspectratio,AR)、SR、动脉瘤角、血管角及血流角。利用容积重组(Volume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确定各个参数在两组中是否存在差异,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上述结果应用于99例预测分析数据组,以检测结果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本研究原始分析数据组的100例患者中,女性占54%(54例),平均年龄(57.5±12.31)岁。这些AComA微小动脉瘤患者中,84例发生破裂(84%),16例未发生破裂(16%)。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口统计学参数中,性别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比例分别是50%和54%,P=0.726);年龄在两组之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343)。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中,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的AR值(0.98±0.42比0.75±0.37,P=0.037)、SR值(1.28±0.54比0.94±0.56,P=0.023)及血管角(55.29±25.57°比40.73±26.23°,P=0.04)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值为颅内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SR值越大其破裂风险越高(OR=4.201,95%CI=1.175-15.019;P=0.012)。经ROC曲线分析表明,其曲线下面积为0.699,最佳截断值为0.90,其诊断敏感度0.786,特异度0.625,准确度0.760。本研究将SR值运用于预测分析数据组,显示SR值预测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0.676,特异度为0.714,准确度为0.687。
结论:
SR值(≥0.9)为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值大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动脉瘤的状态,可以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个性化、客观有效的治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