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体高度/载瘤动脉直径对前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3mm)破裂的预测价值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qc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IA)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其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oidhemorrhage,SAH)病死率和病残率都非常高,因此预防IA破裂出血意义重大。目前对IA破裂机制及破裂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较多,有研究认为最大瘤体高度与近端载瘤动脉直径之比值(Aneurysm-to-parentvesselsizeratio,SR)与动脉瘤破裂密切相关,但关于SR值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communicatingartery,AComA)动脉瘤这一具有复杂解剖关系的动脉瘤亚组破裂关系的研究甚少。随着神经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未破裂小动脉瘤(≤5mm),日本有研究还发现直径在4-5mm之间的小动脉瘤仍存在较高的破裂风险,而对≤3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却鲜有研究。IA破裂危险因素能否适用于AComA微小动脉瘤(≤3mm)亚组,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来探讨SR值与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关系,为未破裂AComA微小动脉瘤干预与否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行全脑CT血管造影、有详细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的AComA动脉瘤患者761例,其中单发AComA微小动脉瘤199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组: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连续收集的100例,视为原始分析数据组;2013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连续收集的99例,视为预测分析数据组。100例原始分析数据组包括破裂动脉瘤患者84例和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参数(年龄、性别)、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包括:大脑前动脉A1段分型(对称、优势、缺如)、动脉基底位置、动脉瘤最大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体高度、瘤体垂直高度、瘤颈、瘤体垂直高度与瘤颈宽度之比值(Aspectratio,AR)、SR、动脉瘤角、血管角及血流角。利用容积重组(Volume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方法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单因素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确定各个参数在两组中是否存在差异,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将上述结果应用于99例预测分析数据组,以检测结果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本研究原始分析数据组的100例患者中,女性占54%(54例),平均年龄(57.5±12.31)岁。这些AComA微小动脉瘤患者中,84例发生破裂(84%),16例未发生破裂(16%)。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口统计学参数中,性别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女性在未破裂组和破裂组中的比例分别是50%和54%,P=0.726);年龄在两组之间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343)。动脉瘤生物形态学参数中,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的AR值(0.98±0.42比0.75±0.37,P=0.037)、SR值(1.28±0.54比0.94±0.56,P=0.023)及血管角(55.29±25.57°比40.73±26.23°,P=0.04)均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值为颅内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SR值越大其破裂风险越高(OR=4.201,95%CI=1.175-15.019;P=0.012)。经ROC曲线分析表明,其曲线下面积为0.699,最佳截断值为0.90,其诊断敏感度0.786,特异度0.625,准确度0.760。本研究将SR值运用于预测分析数据组,显示SR值预测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0.676,特异度为0.714,准确度为0.687。
  结论:
  SR值(≥0.9)为AComA微小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值大小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动脉瘤的状态,可以更好地为临床提供个性化、客观有效的治疗决策。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vectorimaging,VVI)评价线粒体辅酶Q(Mitoquinone,MitoQ)对高脂饮食(high-fatdiet)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将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H组,n=12),MitoQ治疗组(H+M组,n=12)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C组予基础饲料
目的  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factor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实验室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  采用凝固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
背景和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
背景:  肺癌是一种恶性肺肿瘤,以肺组织中无限的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PAH)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与吸烟和空气污染所引起的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促进肿瘤恶性转变、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炎症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来调节肺慢性炎症微环境,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逐步发展到癌前病变及癌转移,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学位
研究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是以损伤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敏感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即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线粒体作为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酶活性和氧化磷酸化基因表达下降、ATP合成减少及ROS
学位
背景: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倍增时间短,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的典型特点,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策略。多年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对放化疗敏感,但复发率极高,5年可达75~90%,高复发率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小细胞肺癌复发与预后的相关性已有较多报道,但其具体复发模式是否也与患者预后存在内在联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明确
目的:  利用64排CT以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对临床疑诊为肺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并与常规检查的图像进行比较,评价其在提高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等方面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临床怀疑为肺动脉病变而行CTPA的58例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30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段是30-80岁,均值为(55.36±12.80)。病例纳入的标准为:没有碘造影
背景:嵌合体(Mosaicism)是指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细胞系的个体。嵌合体的临床异质性很大,与嵌合体的形成机制相关,也与异常细胞系的种类、比例和涉及的组织器官相关,从轻微临床表型到胚胎致死性不等,出生后可以表现为出生缺陷、智力低下或者某些遗传综合征,如Pallister-Killian综合征、伊藤色素减少症等。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在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儿童中发现,22%的患者
学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肢瘫大鼠早期感觉运动功能康复作用,以及脊髓损伤尾端多肽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SD成年雌性大鼠共120只,其中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横断手术组(T8椎体水平横断脊髓)和护理干预联合电刺激治疗(EAS)组(T8椎体水平横断脊髓+外周针刺点电刺激治疗),每组16只随机分为两组。于第1/2/3/4周对大鼠运动功能BBB行为学评分,另各时间点进行皮层体
学位
[目的]观察围术期应用多种模式预防小儿眼科七氟烷全麻术后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4-10岁、拟实施七氟烷全麻下斜视矫正术的患儿400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n=100)、联合卡通视频组(V组,n=100)、联合应用地佐辛组(D组,n=100)、联合卡通视频+地佐辛组(M组,n=100)。四组术前30min在等候区口服咪达唑仑0.2mg/kg+50%葡萄糖注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