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采用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构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将分离的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兔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提取兔脑脊液,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极化状态和病情的影响,探讨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取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经兔小脑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观察兔子饮食状况、临床表现和活动等一般的情况,并于24小时后提取兔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
2.将新西兰兔随机分组,实验组(分离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分别于1天、3天、7天、14天提取兔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经兔子延髓池注入细菌之后,可发现其精神状态差,拒食,嗜睡,反应明显迟钝,运动失调,有偏瘫,四肢发绀,部分伴昏迷及全身抽搐。测量体温发现高于正常体温。24h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脑脊液浑浊相比于正常脑脊液明显,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可见细菌血平板上有细菌长出,经鉴定为肺炎链球菌,提示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2.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单核巨噬细胞悬液)和对照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生理盐水),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594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52个,占76%,下调表达基因142个,占24%;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3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70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06,占72%,下调表达基因197个,占2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7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198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32个,占62%,下调表达基因754个,占3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4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282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527个,占54%,下调表达基因1301个,占46%。通过对以上4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寻找和筛选,我们挑选出与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发现,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等与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
3.对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过程的正向调控、细胞因子活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正向调控、生物调控、细胞对刺激物反应的过程和代谢过程。
4.通过KEGG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最主要参与的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途径分别是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自噬信号通路、JAK酪氨酸激酶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
结论
1.经兔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是构建脑膜炎动物模型的有效途径。
2.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寻找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从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3.与脑膜炎炎症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说明对脑膜炎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采用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构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将分离的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兔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提取兔脑脊液,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极化状态和病情的影响,探讨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取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经兔小脑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观察兔子饮食状况、临床表现和活动等一般的情况,并于24小时后提取兔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
2.将新西兰兔随机分组,实验组(分离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分别于1天、3天、7天、14天提取兔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经兔子延髓池注入细菌之后,可发现其精神状态差,拒食,嗜睡,反应明显迟钝,运动失调,有偏瘫,四肢发绀,部分伴昏迷及全身抽搐。测量体温发现高于正常体温。24h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脑脊液浑浊相比于正常脑脊液明显,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可见细菌血平板上有细菌长出,经鉴定为肺炎链球菌,提示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2.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单核巨噬细胞悬液)和对照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生理盐水),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594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52个,占76%,下调表达基因142个,占24%;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3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70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06,占72%,下调表达基因197个,占2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7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198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32个,占62%,下调表达基因754个,占3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4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282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527个,占54%,下调表达基因1301个,占46%。通过对以上4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寻找和筛选,我们挑选出与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发现,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等与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
3.对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过程的正向调控、细胞因子活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正向调控、生物调控、细胞对刺激物反应的过程和代谢过程。
4.通过KEGG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最主要参与的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途径分别是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自噬信号通路、JAK酪氨酸激酶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
结论
1.经兔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是构建脑膜炎动物模型的有效途径。
2.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寻找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从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3.与脑膜炎炎症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说明对脑膜炎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