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状况下Ar细胞的特殊极化状态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85643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实验采用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构建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动物模型,将分离的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兔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提取兔脑脊液,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差异表达基因所富集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极化状态和病情的影响,探讨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取健康普通级新西兰兔,经兔小脑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观察兔子饮食状况、临床表现和活动等一般的情况,并于24小时后提取兔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
  2.将新西兰兔随机分组,实验组(分离异体兔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植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入脑膜炎模型兔蛛网膜下腔),分别于1天、3天、7天、14天提取兔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1.经兔子延髓池注入细菌之后,可发现其精神状态差,拒食,嗜睡,反应明显迟钝,运动失调,有偏瘫,四肢发绀,部分伴昏迷及全身抽搐。测量体温发现高于正常体温。24h后穿刺获取脑脊液,可见脑脊液浑浊相比于正常脑脊液明显,对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可见细菌血平板上有细菌长出,经鉴定为肺炎链球菌,提示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2.实验兔随机分为实验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单核巨噬细胞悬液)和对照组(脑膜炎模型兔+延髓池注入生理盐水),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脑脊液进行转录组测序,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594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452个,占76%,下调表达基因142个,占24%;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3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70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06,占72%,下调表达基因197个,占2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7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1986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32个,占62%,下调表达基因754个,占38%;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14d两个样本的reads数目,经过筛查我们得到了差异表达基因2828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527个,占54%,下调表达基因1301个,占46%。通过对以上4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寻找和筛选,我们挑选出与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发现,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等与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
  3.对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过程的正向调控、细胞因子活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正向调控、生物调控、细胞对刺激物反应的过程和代谢过程。
  4.通过KEGG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最主要参与的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传导途径分别是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细胞自噬信号通路、JAK酪氨酸激酶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JAK-STAT)。
  结论
  1.经兔延髓池注入肺炎链球菌菌悬液是构建脑膜炎动物模型的有效途径。
  2.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寻找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了解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信息,从基因水平上进一步探讨单核巨噬细胞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3.与脑膜炎炎症极化相关的细胞因子IL-1(白细胞介素-1)、IL-8、IL-12、、TNF-α、Arg-1、TGF-β、CD163伴随着疾病发展时间的推移而表达量出现增长的变化,说明对脑膜炎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NB4细胞为APL细胞株,具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抑癌基因P27kipl作为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是一种多功CDKI(cyclin dependent kinase inhibi
学位
目的:对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骶管复合氯胺酮麻醉、七氟烷-喉罩麻醉、两者联合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明确不同麻醉方案的临床应用优势及不足,为该类手术麻醉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为病例选取时间,纳入年龄≥2岁,<7岁ASAⅠ或Ⅱ级、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126例,按照患儿入院登记顺序随机分为对照1组(骶管复合氯胺酮麻醉)、对照2
学位
目的:  探究吸烟是否会影响肺鳞癌(LungSquamousCellCarcinoma)患者机体内基因表达状况,探究其基因表达差异,确定表达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通路;通过探讨吸烟与DNA甲基化以及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其对肺鳞癌的影响。  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从TCGA(TheCancerGenomeAtlas,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数据库收集肺鳞癌的数据,其中临床样本信息共504
学位
目的:在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病灶之间超声造影表现及造影曲线分析的差异,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6例,总计有13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PTC及PTMC共92个。在高频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CEUS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三组,分别以甲状腺结节
学位
目的:  探讨维甲酸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PIRI)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70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七组(n=10):正常对照组(C)、假手术组(S)、假手术+RXR激动剂9顺式维甲酸(9-cisretinoidacid,9-cRA
目的: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脑静脉及硬脑膜静脉窦共同组成脑静脉系统,其中包含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中脑静脉、脑桥静脉、延髓静脉、间脑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脑静脉血液循环在保障脑血流畅通、血供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大脑内静脉(internalcerebralvein,ICV)是脑深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出现,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回流大脑半球深部的静脉
学位
目的:  本研究以非小细胞肺癌为核心,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评价其疗效、并发症等研究,具体目的为(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采用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风险;(2)探究常规化疗方案与微波消融术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2015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机样本抽取,共抽取50例,将其进一步随机分成25例微波消融组与25例化疗对照组;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vectorimaging,VVI)评价线粒体辅酶Q(Mitoquinone,MitoQ)对高脂饮食(high-fatdiet)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将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H组,n=12),MitoQ治疗组(H+M组,n=12)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C组予基础饲料
目的  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factor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实验室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  采用凝固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