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会议口译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对交传和同传的研究。口译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之一是由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和玛丽雅娜·勒代雷创建的,她们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最杰出的学者,该派以“理解-脱离语言外壳-表达”的三角模式为特色的释意理论而闻名。释意派强调意义对等,它明显区别于盛行已久的逐字代码转换(语言翻译),即基于语言形式对等的模式。
迄今为止,关于释意与代码转换之间关系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很多直接涉及“释意与代码转换对立问题”的研究。释意派最初就与代码转换对立,把它看作是机械的“坏”方式,然而“脱离语言外壳”却忽视了原语效应和原语形式研究的重要性。本文认为,找出释意理论的缺点或瑕疵并使其发展,远比之前众多学者对它的盲目遵循甚至夸大更有意义。本文所持观点是:释意理论过于理想化,它排除了会议口译中代码转换的普遍性。在某种程度上,释意离不开代码转换;代码转换同样可以释意。由于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压力,译者会无意识地受原语形式影响,凭借字典直接转换词语、词组、或句型。他不必释意便能不加思索地转换术语、成语、谚语和常套句,只要这些是约定俗成、频繁使用的翻译,并且已被译者熟记。
本文在资料收集及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提出“释意+代码转换”综合法模式的理论假设,并阐明观点:释意不应与代码转换完全对立。首先,本文通过追溯这两个理论模式,说明了两者矛盾的起源和本质。然后,就两种模式的可行性和现象,通过对两者的材料分析和一篇官方新闻发布会的个案调查研究,证明了释意与代码转换是同时存在的。基于实例分析,本文进一步探究了两者对立的问题以改进释意理论。释意并不是全部的依靠;代码转换(尤其在同传中)也十分重要,它能节省时间、减轻译者压力。最后,本文指出在以口译的直接性、迅速性和灵活性为目的的综合法视角下,释意与代码转换可以相互融合,并为将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强调,任何一个片面的理论都可能走向极端。因此,使看似矛盾的两种模式相结合,必将为今后的口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