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既有居住空间满意度调研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安定舒适的居住空间是每一个居民的追求,居住空间的发展变化轨迹可以说是城市中的人们生活需求变化在空间上的投影。当前,我国的居住问题已从居住空间总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近10年来,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居住空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提升居住空间的质量,成为现阶段居住空间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委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共同承担了《全国绿色宜居住区质量与建筑品质满意度研究》的专项课题研究,该项研究是建国以来开展的首次全国性的、以居住者感受为核心的实态调查,其成果及其基础资料数据既可为未来居住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借鉴,对相关居住空间品质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支撑,也对推动未来高品质居住空间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课题联合行业50多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合作攻关实施的全国居住满意度调查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市作为该课题的重点调研城市之一,由重庆大学牵头完成了重庆市相关资料的收集,其中包括1373份线上问卷数据和来自不同住区的60户住户的线下实地调研资料,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全面、详实的基础数据。本文严格按照研究计划,系统性地对重庆市的居住空间实施了不同层次的调研,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居住者满意度及需求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调研后的数据分析工作:一是探索重庆市居民群体对不同建设年代居住空间的满意度情况,了解居民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变化情况以及提升意愿;二是通过实地调研与居民访谈找出重庆市的既有居住空间中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的具体因素,并调研居民为满足需求对居住空间做出的改进手段和形成效果;三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居住空间满意度的提升策略,并进行总结与展望。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基于实地调研,提出城市既有居住空间满意度提升策略。第一、二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梳理了国内外对居住空间的建设阶段及理论研究进展,奠定了本文以城市居住空间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基础。第三、四章,以重庆市的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线上问卷调研数据,对改革开放后40余年来的不同建成年代、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满意度进行研究,获得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空间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及模型。同时,为克服线上调研样本偏年轻、建成年代偏后的缺陷,通过线下实地调研,对居住空间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了解不同建成年代居住空间现状与居民实际需求的匹配情况,进而对重庆市的居住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影响居民满意度的核心问题进行总结。第五、六章,结合线下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建成年代居住空间的现状与受访居民的真实需求,针对影响居住空间满意度的核心问题,从住区环境与住宅建筑两个方面探究可操作性较强的满意度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运用《绿色宜居住区质量与建筑品质满意度研究》专项课题中包含住区环境和居住建筑两个层面的15个二级指标和75个三级指标的居住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调研居民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意愿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进行了居住空间满意度模型构建。(2)以1313份有效线上调研问卷结果和来自不同住区的60个线下实地调研案例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对不同建成年代的居住空间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总体上当前重庆市的居民对居住空间的满意度评价结果为较满意,但是住区环境层面的3个根源性问题和5个发展性问题和住宅建筑层面的3个根源性问题和3个发展性问题属于既重要又低满意度的亟需改进问题,若能改善这些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居住空间满意度。(3)根据线下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现状,结合案例剖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找到问题在设计层面的解决方法,对于根源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分别提出具有普适性和针对性的满意度提升策略,为既有居住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可操作性的设计改造建议,为未来的居住空间开发与创新提供全面、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指引。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更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但目前还存在思想不重视、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不创新等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结合校本特点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快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普及,中学教育进入了每家每户。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大型升学考试的阅卷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中,信息量极大的语文作文在阅卷过程中往往是耗费师资最多,速度最慢的评分项目。而且语文作文有着主观性极强的特点,导致评分标准复杂,在阅卷过程中常常被阅卷教师的主观想法影响其客观性。因此,对语文作文自动化评分的研究工作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以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为着手点,对中考语文作
我国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发展历程,具有分布广、历史延续性强、整体空间形态保存较完好、地域特征突出等特点的山地历史城镇。其空间形态中蕴含着久经历史沉淀的山地人居环境营造智慧。然而,在城镇快速发展的语境下,大量的山地历史古镇正面临保护发展失衡、空间失序、历史断裂等挑战。在当前“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国家城乡发展战略背景下,山地历史城镇机遇与挑战共存。如何在在全面掌握山地历
锂离子电池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值,无法进一步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要求。因此,亟需开发成本更低、能量密度更高的新型电池体系。锂硫电池作为下一代二次电池的代表,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而得到广泛关注。同时,硫元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点。然而,基于“溶解-沉积”机制的传统硫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多硫化锂,多硫化锂会溶解在电解液中扩散迁移而引起穿梭
天然气是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主要能源。在天然气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边缘,远处输送过来的天然气需要重新注入地下的储存空间即储气库,以达到储蓄、调峰的目的。储气库的注气、采气控制需要了解储气库井下的液位深度,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技术,因此储气库液位无线监测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激光测距和电磁波传输技术,开发了储气库液位深度测量和测量数据传输两部分组成的全无线系统,实现储气库液位深度监测。该系
四川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和长江上游,因地理区位、民族分布,政治、经济条件,尤其是发生在历史上的几次大的移民活动等因素影响,使四川区域文化受到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江浙地区文化影响较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北杂糅、新旧叠沓”的区域文化特征,综合文化的杂糅性同样影响着古代建筑营造,因此,为了揭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本研究跳出单一时代和典型建筑案例范畴限制,通过大量田野调查获取古蜀道沿线元明殿堂建筑
钛/钢复合板兼具钢的高强度、低成本,以及钛的耐腐蚀性等特性,在石油化工、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潜力。界面结构是影响层状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工业纯钛(TA2)与Q235B钢为原材料,以不锈钢为中间层材料,采用热轧复合法制备了钛/不锈钢/Q235复合板。研究了复合板制备以及后续退火过程中界面结构的演变,开展了界面结构对复合板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研
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我国海上风资源储量7.5亿千瓦,目前开发比例不到25%,发展潜力巨大。海上风电机组作为最有效地开发海上风能资源的核心装备,其超大功率和大型化发展趋势对风电齿轮箱的轻量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且在时变风速作用下,百米级大尺寸、大柔性叶片与塔筒的耦合变形会使风电齿轮箱的输入载荷产生明显的随机特性,加之时变啮合刚度与传动误差等内部激励的影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群智感知(Mobile Crowd Sensing,MCS)作为一种新兴的数据收集范式,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它将移动用户携带的智能设备作为感知载体,通过用户的移动形成交互式的感知网络并借助智能设备感知模块进行数据的感知、分析和共享等操作,协作完成个体难以解决的复杂任务。相比传感器网络来说,MCS网络拥有感知成本低、灵活性强和覆盖率广的优点,同时在环境监测、医疗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会由于路面不平度激励引起车身垂向振动,影响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车辆的运行速度及路面激励情况提供一个主动阻尼力抵消路面的冲击力,改善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及安全性。主动悬架系统要求提供主动阻尼力的电机具有转矩脉动小、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因此本文基于电磁主动悬架系统、轴向磁通永磁电机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款转矩密度大、转矩脉动小和响应速度快的双定子单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