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VOA和BBC有关中日钓鱼岛事件网络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日本购岛闹剧引发的2012中日钓鱼岛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各国媒体对于此次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并以一种近乎常规因而隐蔽的方式影响甚至左右着普通民众对于此次事件的理解与判断。   本研究从批评性话语分析及对比分析的视角,以VOA和BBC网络新闻为例,分析英美两国有关中日钓鱼岛事件的新闻语篇,旨在发掘新闻报道中的文本及语篇策略与其社会、政治语境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揭示新闻报道的功能。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为理论框架,从文本、话语、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文本层面的分析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模型,从词汇选择、及物性、转换系统及情态系统展开,话语层面则采用互文性分析工具展开。据此,本研究指出并阐明了新闻报道中存在运用一定的文本及语篇策略进行意识形态控制,进而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功能的现象。文本及话语层面分析显示,虽然从表面来看VOA和BBC均未对钓鱼岛主权归属表示明确立场,但是VOA报道表现出了对日本政府明显的倾向性,而BBC则对事件双方均无明显倾向。借用文本及报道技巧,VOA以十分含蓄的方式将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描述成是出于对时局理性判断的合理行为,进而把日本政府塑造成一个慎重理智、谦逊温和、顾全大局、爱好和平的政府形象,而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咄咄逼人、专横跋扈、以强凌弱的国家。另外,VOA还热衷于将美国描绘成一个积极无私的争端协调者和强大权威的国际领导者。社会和政治语境层面的分析表明,在钓鱼岛事件报道中,VOA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角色而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目标。其对中日双方的偏向性报道是出于美国巩固在亚联盟、遏制中国崛起、维持并加强其在亚战略利益的目的;而对美国领导者形象的塑造则可以看作是为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隐喻开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隐喻。但是对于隐喻的研究一般局限于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对于其他题材很少涉及。介于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金融
近年来,中国企业正积极地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商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面临着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因而,寻找提高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就显得十分必要。
学位
企业形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应当努力塑造并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本文以华为公司为案例,研究其在美国的企业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对其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为准备走向国际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西方文坛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经典作家。1949年,福克纳以其“对现代美国小说之强而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而荣膺当
自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国际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变得不可动摇。与此同时,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各方面因素也日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