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UEAVI测试场的智能驾驶汽车拟人化轨迹规划与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h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驾驶汽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缓解交通拥堵、减轻驾驶疲劳、降低燃料消耗,给人们日常汽车的使用带来便利,近些年来受到了各大汽车厂商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智能驾驶汽车有着广阔的前景。实现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执行三部分,而轨迹规划在实现车辆无人驾驶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外,可接受度也是无人驾驶汽车推广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反映人类驾驶员驾驶习惯、符合驾驶员驾驶直觉的轨迹,能够让车辆更加平滑、顺畅地过弯,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紧张感,从而提高无人驾驶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有利于提高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在市场的可接受度。本文基于MUEAVI(Multi User Environment Autonomous Vehicles Innovation)测试场进行了能反映人类驾驶习惯特点的轨迹规划及跟踪控制的研究。首先,处理了MUEAVI测试场数据,完成了坐标系转换,并对人类驾驶员在测试场的测试轨迹数据进行提取和处理。对在测试场采集的车道线原始GPS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测试场的当地笛卡尔坐标。随后对测试场完成了从笛卡尔坐标系向Frenet坐标系的坐标转换,以便在测试场进行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研究。在测试场采集了人类驾驶员连续驾驶的轨迹数据,经过数据处理,提取了驾驶员的单圈轨迹数据,以及在一段直道路段和三段弯道路段的驾驶员测试轨迹数据。其次,基于测试场完成了在三个弯道处的拟人化轨迹规划。建立了简化的质点车辆运动学模型,并完成了在Frenet坐标系中的坐标转换,得到以s为自变量的车辆运动学模型。分别在弯道路段C1,弯道路段C2、C3设计相应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标条件,构建最优控制问题,并采用求解器GPOPS-II进行求解,分别规划出了弯道路段C1,弯道路段C2、C3的局部拟人化最优轨迹,并对规划轨迹完成了向笛卡尔坐标系的坐标转换。再次,推导了车道穿越时间TLC的模型,对比研究了规划的拟人化最优轨迹与人类驾驶员测试轨迹。推导了直道路段车道穿越、弯道路段直线穿越以及弯道路段内侧穿越和外侧穿越时间TLC的计算。通过对比研究驾驶员测试轨迹与规划的拟人化最优轨迹在弯道路段C1、C2和C3处不同的车道穿越TLC曲线,验证了驾驶员测试轨迹与规划的拟人化最优轨迹的一致性。规划生成的拟人化最优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与驾驶员驾驶车辆在弯道中行驶的轨迹相似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在弯道路段中驾驶车辆行驶的特点。从次,设计了基于LQR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搭建了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对在弯道路段C2/C3规划的拟人化轨迹和车道中心线轨迹进行轨迹跟踪,轨迹跟踪误差控制在0.15m,控制效果良好,对比了跟踪时车辆的状态,验证规划的拟人化最优轨迹的优越性。沿着规划轨迹行驶的车辆能够更加平顺、流畅地过弯,舒适性更好,更加符合人们日常的驾驶习惯。最后,搭建基于VCU的Hi L测试平台,包括NI实时仿真机、D2P控制器、上位机、机柜等,完成轨迹跟踪控制的Hi L测试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轨迹跟踪控制算法在真实控制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术后脾虚证的辨证分布,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脾虚证发生的相关因素,为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辨证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指导用药。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243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病案数据库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家族史,吸烟饮酒史、术前有无肠梗阻或肠穿孔、新辅助治疗病史等)及病理资料(肿瘤发
聚氨酯(PU)因其优异的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等领域。随着聚氨酯应用领域的拓宽,过度使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化石资源的消耗和自然环境的污染。自愈合是一种有效地解决聚氨酯内部微裂纹问题的方法。自愈合聚氨酯不仅可以自发通过分子链的流动和化学键的可逆作用实现表面和内部损伤的愈合,而且还能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但是,自愈合聚氨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对其进行发展和优化。为此,本
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已成为汽车工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车辆的智能化一直是各大汽车制造商及高校重点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学科在人工智能方向的优势表现,自动驾驶感知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而视觉感知又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目标检测、车道线识别、可行驶区域三个方向深入自动驾驶视觉感知算法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车道线和可行驶区域检测的国
纯电动汽车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水平和车辆性能大幅提高,实现了产业化和智能化。但是动力电池仍存在技术瓶颈,制约了纯电动汽车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一方面,纯电动汽车仅以动力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源,其续驶里程有限,同时动力电池的性能衰退使续驶里程进一步受限;另一方面,动力电池还存在功率密度低、循环寿命有限、使用成本高等难以弥补的缺陷。而功率密度大和使用寿命长的超级电容具备了动力电池所缺少的特性,因此为了改善纯电动
芦苇是一种高大禾草,多生长于水泽陆地中,其质地细腻,富含纤维素。成熟期的芦苇,不仅可以作为造纸、建材、人造纤维等工业原料,经加工过的芦茎还能编织成各类工艺品,具有极高的经济实用价值。目前,我国湿地生长芦苇主要靠人工收获,机械收获普及程度不高。人工收获费时费力,而且生产效率低;机械收获水平相比国外落后很多,特别是在整秆收获一体化技术方面与国外相差甚远。为了提高芦苇的机械化收获水平,本课题旨在研发一款
智能汽车是汽车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转向控制是智能汽车运动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弯道是智能驾驶转向控制功能验证的关键场景。驾驶员模型作为描述人类驾驶员控制行为的数学模型,在智能汽车研发与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仿人驾驶员模型,使智能汽车在弯道驾驶时能够表现出与人类驾驶员相似的转向控制行为,对开发智能汽车与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适用性、接受度和驾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智能汽车弯道驾
低GI饮食可有效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慢性病,荞麦作为公认的低GI食品原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苦荞多酚(芦丁和槲皮素)是荞麦中的主要活性物质,可显著抑制淀粉消化。目前关于苦荞多酚抑制淀粉消化的研究多从抑制淀粉消化酶活性角度展开,而研究淀粉结构及淀粉与多酚相互作用影响淀粉消化的报道较少。为此,本论文研究了淀粉精细结构与芦丁抑制淀粉体外消化的关系以及多酚和淀粉间的相互作用,初步阐述多酚抑
2-甲基异茨醇(2-MIB)是饮用水源中的典型嗅味物质之一,给饮用水安全和质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阶段,饮用水处理厂多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等物理化学方法去除饮用水源中的嗅味物质。近年来,微生物降解嗅味物质成为研究的热点,因其在饮用水或废水处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获得嗅味物质的高效降解微生物是关键。为此,本论文以2-甲基异茨醇为模式体系,从饮用水源太湖的样品中筛选能够高效降解2-甲基异茨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我国的优势特产蔬菜,作为一种香辛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近年来,干制生姜由于保质期长、易存储、用途广泛等优势,市场需求日趋增高,因此干燥依旧是提高生姜产品价值的主流加工方式。由于生姜外观多呈指状分支,又在泥土中生长,夹缝间藏污纳垢,在对其进行干燥前会面临清洗困难的问题。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业生产中,生姜的清洗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
玉米醇溶蛋白(Zein)作为来源广泛、环境友好的天然大分子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独特的自组装特性,是负载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载体。玉米醇溶蛋白与多糖可以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多糖的参与使得蛋白质的凝胶性、乳化性、溶解性、起泡性等重要的功能性大大改善,能对生物活性成分起到很好的包埋和保护作用,但常规制备方法仍存在包埋效率低、稳定性差等不足。本文采用多模式频率超声波调控玉米醇溶蛋白-多糖的自组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