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货币政策的制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受转型升级压力的影响,落后的生产要素正逐步被取代,先进的生产要素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正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国际上“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市场经济体造成了不确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不仅对国内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样也对货币当局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有重要意义。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作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对比2008年前后时期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量数据发现:金融危机过后,货币供给量增量的季节性波动增大。这段波动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在货币供给量的数量上显著增大,二是在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时间上明显缩短。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央行对货币供给的“大剂量、高频度”操作给产出和价格水平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取向、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的阐述、历史的回顾和模型的分析等方式来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货币供给量(M)、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季度性指标,时间跨度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四季度。该部分首先对货币供给量三个不同层次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M1为研究指标。然后,将研究时期分为两个区间:1996-2017年和1996-2008年,分别对两个区间的指标进行相关检验,并对其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货币供给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方面,整体来看,货币供给在长期对产出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产出受货币供给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逐步加大。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给对产出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货币供给较于前期对产出的正向效应更大,且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大。这从侧面证实了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调控力度加大且效果更加明显。
在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方面:整体来看,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基本呈负向冲击,价格水平受货币供给影响在短期内表现显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小。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对物价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并不显著。在金融危机后的近十年的时间里,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有正向冲击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货币供给对物价的调控效果并没有前期明显,控制物价可能不是货币当局最主要的政策目标。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有:第一,在货币供给量指标选用上,为了使论证更具有严谨性,本文不是单一的根据往年文献进行指标的确定,而是对货币供给量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进行筛选和确定,从而得出更有利于分析研究的指标;第二,本文将货币政策的研究时期进行拓展,从1996年至2017年,将其分为两个区间,对比分析货币政策在两个不同区间内产生的效果,从而得出我国在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三,本文回顾和概括了 1984-2017 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对各个时间段的货币政策进行相应的概述,同时注重了政策衔接的效果。可能的不足是:在指标选取上,数据指标可能需要补充,以便更加支持实证分析的结果;在模型的选用上,宏观计量模型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影响,这对于理解当下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作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对比2008年前后时期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量数据发现:金融危机过后,货币供给量增量的季节性波动增大。这段波动表现为两个特征:一是在货币供给量的数量上显著增大,二是在货币供给量的调整时间上明显缩短。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央行对货币供给的“大剂量、高频度”操作给产出和价格水平带来的影响。这对于央行在选择货币政策取向、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的阐述、历史的回顾和模型的分析等方式来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货币供给量(M)、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季度性指标,时间跨度从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四季度。该部分首先对货币供给量三个不同层次的指标进行筛选,确定M1为研究指标。然后,将研究时期分为两个区间:1996-2017年和1996-2008年,分别对两个区间的指标进行相关检验,并对其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货币供给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方面,整体来看,货币供给在长期对产出有明显的正向冲击,产出受货币供给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逐步加大。金融危机后的货币供给对产出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货币供给较于前期对产出的正向效应更大,且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大。这从侧面证实了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后的调控力度加大且效果更加明显。
在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方面:整体来看,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基本呈负向冲击,价格水平受货币供给影响在短期内表现显著,但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小。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对物价影响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其影响并不显著。在金融危机后的近十年的时间里,货币供给对价格水平有正向冲击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货币供给对物价的调控效果并没有前期明显,控制物价可能不是货币当局最主要的政策目标。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有:第一,在货币供给量指标选用上,为了使论证更具有严谨性,本文不是单一的根据往年文献进行指标的确定,而是对货币供给量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进行筛选和确定,从而得出更有利于分析研究的指标;第二,本文将货币政策的研究时期进行拓展,从1996年至2017年,将其分为两个区间,对比分析货币政策在两个不同区间内产生的效果,从而得出我国在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第三,本文回顾和概括了 1984-2017 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对各个时间段的货币政策进行相应的概述,同时注重了政策衔接的效果。可能的不足是:在指标选取上,数据指标可能需要补充,以便更加支持实证分析的结果;在模型的选用上,宏观计量模型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认为货币政策对于我国的产出和价格水平存在着不同的影响,这对于理解当下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