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稳定期抗体高滴度与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亚型的关系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226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天疱疮是一种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中常使用血清抗桥粒芯蛋白(Dsg)抗体水平来诊断天疱疮类别、监测患者病情、评估预后。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天疱疮患者临床症状稳定而血清抗Dsg抗体呈高滴度,这也为其诊疗方案的调整带来极大挑战。由于天疱疮的一线治疗为系统性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患者病情后适时减量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找到能准确评估其病情及预后的指标十分重要。近来,有研究发现抗Dsg抗体中的真实致病抗体为结合Dsg构象表位的亚型,此外,IgG4亚型与急性期相关、IgG1亚型则与症状缓解相关,测定抗Dsg构象表位抗体水平和IgG1/4水平能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判断复发概率,从而改善天疱疮的临床诊疗。本课题希望通过分析天疱疮患者血清抗Dsg抗体亚型水平与其临床症状、预后间的关系来为天疱疮的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诊治并获得随访的134例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纳入符合条件的普通天疱疮患者(对照组)、临床缓解而抗体高滴度的天疱疮患者(实验组),整理分析其临床资料。收集对照组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各一份血清标本,实验组患者缓解期的一份血清标本。测定上述血清标本的抗Dsg-1/3抗体水平、抗Dsg-1/3 IgG1/4抗体水平、抗Dsg-1/3 IgG1/4构象表位抗体水平。分析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清抗体亚型水平与其病情(急性期/缓解期)的关系,确定是否存在与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相关的抗体亚型;将对照组患者缓解期的血清抗体亚型水平与其预后情况(随访期内有无复发)进行生存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抗体亚型。结果1、与急性期相比,对照组缓解期抗Dsg-1/3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著升高;实验组抗Dsg-1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与急性期相比,对照组缓解期抗Dsg-1 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比例显著下降。3、对照组抗Dsg-1/3抗体的IgG4/IgG1亚型比值在缓解期显著下降。4、抗Dsg-1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抗Dsg-1 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为预后危险因素;抗Dsg-3抗体阳性的患者中,仅在单因素分析时发现抗Dsg-3 IgG1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可能为预后危险因素(P=0.103)。结论1、抗Dsg-1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总抗体水平、IgG4亚型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正相关,IgG4非构象值水平与之负相关;IgG4非构象表位抗体高水平为天疱疮预后危险因素。2、抗Dsg-3抗体阳性的患者中,总抗体水平与病情严重度正相关,IgG4亚型水平与之负相关;抗体总水平及各亚型水平对天疱疮预后无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痴呆人口超过5000万,而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约有1800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s Disease,AD)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超过痴呆总人数的50%。痴呆患者由于日常生活影响明显、治疗效果差等原因,对照料者和社会医疗系统均造成极大负担。痴呆的正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积极干预对延缓痴呆进展和提高患者整体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但目前临床确定诊断痴呆
研究背景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但血糖控制达标情况却不容乐观,血糖稳态的控制是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重要部分。持续血糖监测可以帮助评估血糖变异性情况。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患者血糖变异性大,而且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明确相关。众多研究表明代谢物的变化与T1D发病和并发症风险有关。研究目的(1)探究T1D与健康人群代谢谱之间的差异;(2)探索血糖变异性不同的T1D患者代谢谱
第一部分基于扩散峰度成像技术的肿瘤全体积纹理分析模型在子宫颈癌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基于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功能参数图的肿瘤全体积纹理分析在宫颈癌组织学亚型和病理分级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自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前瞻性收集于我院就诊的初诊宫颈癌患者76例,于我院行盆腔MRI扫描,包含功能成像序列DKI及常规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iffus
背景优化液体治疗是血流动力学管理的基础,旨在防止因容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不充分或液体过负荷导致器官组织损害。容量负荷试验(扩容试验)是评估容量反应性的金标准。近十年研究提示,小剂量容量负荷试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具体实施的最小剂量和评估容量反应性的监测手段有显著差异。不同监测手段能探测到的心输出量(CO)或每搏输出量(SV)的最小变化阈值不同,因此不适当的扩容剂量可能会漏筛能够从液体治疗中获益的
背景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是一种新型可注射性皮肤填充材料,在软组织中可缓慢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激活成纤维细胞刺激胶原蛋白形成。近年的研究发现PLLA在体内远期即使已经完全降解,增生的胶原纤维也能起到填充作用,具有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PLLA填充在皮肤病学及医学美容学中可用于面部年轻化,以治疗面部容量组织缺失、减少面部皱纹,具有广泛的发展与应用潜能。目前国内尚缺
目的:免疫治疗在晚期肝胆系统恶性肿瘤的地位越来越高,但缺乏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肠道菌群对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影响仍未清楚。本研究拟探究晚期肝胆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抗PD-1单抗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答和生存获益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拟纳入不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和一线化疗(吉西他滨+顺铂)进展后的胆道系统肿瘤患者,收集免疫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新鲜粪便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致死率在全球排第四名。由于HCC患者的肝脏功能通常受损,药物治疗会对患者肝脏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找到合适的体外模型来保证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减少不必要的化疗暴露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3D生物打印技术发展迅速,大量实验证实3D生物打印技术能够成功建立体外肿瘤药筛模型。在这里,本研究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肝癌患者来源的肝细胞癌与多种间质细胞共同
背景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以肝脏细胞脂肪变性为特点的慢性肝脏疾病,NAFLD患者的自然病程分为单纯脂肪变性(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其中NASH显著增加发生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
背景与目的: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患者整体生存期较长,临床上主要聚焦的结局之一是肿瘤的复发。早期胃癌复发的研究多为临床病理因素方面的研究,基因层面研究较少,且缺乏精确的肿瘤复发预测模型。本研究旨在通过将传统统计学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潜在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基因,构建早期胃癌复发预测模型,并前瞻性收集验证性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从两组基因
背景及目的:研究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存在冠状面骨盆倾斜,即骨盆侧倾的现象。但既往相关影像学研究极少。本研究拟通过3部分探索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1)骨盆侧倾的分布情况及骨盆、下肢贡献;(2)骨盆侧倾与脊柱侧弯的内在联系。(3)有限元分析探索骨盆侧倾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收集从201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