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水绿复合系统(urban water-green combined system,UWCS)依托城市水体和绿地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水体和绿地协同作用下产生的海绵效应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城市水绿复合系统通常被认为是重要的蚊虫孳生场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蚊虫孳生规律,但该领域研究和实践却相对滞后。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河道水环境修复与蚊虫孳生关系及协调性研究》(51278192)和上海市普陀区高层次人才创新项目《城市水体环境修复与次生灾害控制关键技术和集成设备》(普人才-2014-A-18),在上海和池州设置了10个研究区域,通过水质、非水质条件和蚊幼孳生现状的调查、分类及分析,探究蚊幼孳生的原因,并建立蚊虫孳生预测模型,以期为城市环境与公共卫生的交叉研究提供补充和拓展,同时为城市水绿复合系统和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的蚊害防治内容提供参考和依据。经研究发现:(1)根据水质条件聚类分析,上海和池州的城市水绿复合系统样点水质从优至差,可分为6大类。而根据非水质条件聚类分析,按照光照强度大小、植被覆盖多少、天敌是否存在、积水持久性和积水深度,样点可分为8大类;(2)对水质现状进行调查和模糊综合评价发现,工业河、小宅浜和横港河虽然在2017年先后进行了治理,水质在短期内有一定改善,但治理措施长效性不足,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为劣V类。外环西段绿带的部分排水系统地段隐蔽,环境卫生极差,垃圾堆积,周围环卫车清洗污水乱排,水质最差,为劣V类。东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虽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排放标准,但污染物浓度仍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V类标准,因此三个湿地进出水水质为劣V类。湿地池和环形双层出水槽水质较好,满足地表水IIIIV类标准,说明湿地对污水厂尾水的深度净化效果较好。其余样点水质则均满足地表水V类及更优标准;(3)对蚊幼孳生现状进行调查,2017年在上海长风公园银锄湖滨岸带、外环西段绿带排水系统、东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和池州一中雨水湿塘中均发现了蚊幼,且以淡色库蚊为主,极少量骚扰阿蚊。上海蚊幼孳生主要在春末夏初,长风公园银锄湖滨岸带高峰期在4月,数量较少;外环绿带排水系统蚊幼密度极高,6月份可达157.6条/勺;东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蚊幼主要生长在湿地C的进出水槽,密度较大,在5月份可达143.1条/勺。长风公园银锄湖滨岸带蚊幼出现的时间最早,主要因为淡色库蚊主要以受精成蚊形式越冬,天气转暖后吸血便可产卵,因此血源充足的长风公园蚊幼出现较早。池州一中雨水湿塘在2017年68月发现少量淡色库蚊蚊幼;(4)将水质和非水质聚类分析结果与蚊幼孳生现状交叉分析发现,非水质条件决定水体是否有蚊幼孳生,非水质条件与蚊幼密度的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光照强度高、植被覆盖低、有天敌、短暂或永久积水且积水深度较小的水体蚊幼孳生风险低,光照强度低、植被覆盖高、无天敌、半永久积水且积水深度大的水体蚊幼孳生风险高,其中,光照强度和积水深度的OR(odds ratio,优势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水质条件影响阳性样点的蚊幼密度,水体污染程度增加,蚊幼密度升高,通过水质条件与蚊幼密度的相关性分析也证实,蚊幼密度与总磷(TP)、溶磷(DP)、氨氮(NH4+-N)、总氮(T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有机碳(TOC)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1),天敌对水质污染的耐受性比蚊幼差,水污染加重,天敌减少,蚊幼密度增加。因此,树荫遮蔽、无天敌生存、环境卫生和水质条件差的样点蚊幼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5);(5)建立UWCS蚊幼孳生决策树(CART)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城市水绿复合系统蚊幼分布及密度,从而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控制措施,预防蚊幼孳生。分类树模型用于预测在不同变量下蚊幼是否孳生,以天敌作为树根,表明天敌是否存在是影响蚊幼有无的重要因素,若有天敌存在则无蚊幼;无天敌时,结合叶绿素a、光照强度、水深、TP、DO等因素判断,该模型CCI(Correctly classified instances)值为93.8%,Kappa statistic值为0.667;回归树模型用于预测蚊幼在不同分类下的密度分布,通过调整变量得到两个回归树模型:模型a以TP浓度为树根,在不同的TP、水温、CODMn、pH条件下得到8个不同的回归方程(LM1LM8),该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708,方程较多,较为复杂;而模型b以BOD5为树根,在不同BOD5、pH和叶绿素a条件下得到4个回归方程(LM1LM4),该模型较为简单,相关系数为0.7648,拟合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