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世界各地均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在各种发酵食品中,乳酸菌是普遍存在且被广泛研究的细菌种类之一。摩洛哥地处于非洲的西北部,其地形复杂,气候环境多样,由于当地畜牧业比较发达,当地居民有用牛乳、羊乳、骆驼乳为原料制作和食用自然发酵乳的传统。为了获取不同地域、不同来源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资源,解析自然发酵乳的乳酸菌菌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应用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PacBio SMRT测序技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地均有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发酵食品。在各种发酵食品中,乳酸菌是普遍存在且被广泛研究的细菌种类之一。摩洛哥地处于非洲的西北部,其地形复杂,气候环境多样,由于当地畜牧业比较发达,当地居民有用牛乳、羊乳、骆驼乳为原料制作和食用自然发酵乳的传统。为了获取不同地域、不同来源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资源,解析自然发酵乳的乳酸菌菌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本研究应用纯培养方法和宏基因组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摩洛哥阿尤恩地区13份自然发酵牛乳和驼乳中的乳酸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且基于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研究摩洛哥自然发酵乳中优势分离株的遗传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3份自然发酵乳制品的乳酸菌活菌数在5.89×105~8.33×106 CFU/m L之间。共分离得到247株乳酸菌,鉴定为5个属,11个种,其中Lactococcus lactis为摩洛哥地区自然发酵乳中的最优势菌种,占总分离株的51.82%,其次相对含量较高的有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菌种,占比分别为9.74%和9.31%。自然发酵牛乳样品中Lactococcus、Lactobacillus和Streptococcus为优势菌属,占其分离株的45.22%、40.12%和12.11%;自然发酵驼乳样品中Lactococcus、Lactobacillus为优势菌属,占总分离株的64.33%、26.67%,因此自然发酵牛乳与自然发酵驼乳分离得到的乳酸菌在菌属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异。2.应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13份自然发酵乳中的乳酸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鉴定出的细菌被划分为9个门、132个属和246个菌种,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为该地区自然发酵乳中的最优势菌门,相对含量为68.63%、29.79%;Lactococcus和Lactobacillus是该地区的优势菌属,相对含量为40.89%、17.36%;其次丰度较高的有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相对含量为6.97%、6.72%、4.47%。除上述主要菌种外,还鉴定到一些在个别样品出现的潜在致病菌,如Escherichia fergusonii、Klebsiella oxytoca等菌种。3.基于纯培养和非培养方法研究发现:Lactococcus lactis为摩洛哥地区自然发酵乳中的优势菌种,相对含量为35.06%,因此,在该地区纯培养分离株中选出52株Lactococcus lactis进行重测序,基于基因组学方法解析Lactococcus lactis基因组特征和功能基因特征。结果显示,重测序的52株Lactococcus lactis分离株全部隶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基因组平均长度为2.48±0.18 Mb,平均GC含量为35.13±0.40%。泛基因集共包含9542个基因家族,核心基因集共包含1283个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同一乳源的菌株系统发育关系距离近,出现明显聚类趋势。注释结果显示,自然发酵牛乳和驼乳样品中的分离株特异基因主要参与糖代谢、转录调节、氨基酸代谢,相同地区不同乳源的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基因组功能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自然发酵牛乳和驼乳中乳糖含量的不同,导致菌群结构不同,进而向不同方向进行基因进化。本研究通过纯培养分离方法和PacBio SMRT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详细的解析了摩洛哥地区自然发酵牛乳和自然发酵驼乳中的乳酸菌多样性,并基于功能基因组学探究了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的基因组特征和功能基因,为相关乳酸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食用百合N6鳞茎作为试验材料,选择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和处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在不定芽诱导、不定芽增殖、小鳞茎诱导和生根培养中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对练苗移栽的影响。建立一套完整的食用百合组培快繁体系,填补内蒙古食用百合研究空白,为食用百合在内蒙古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以食用百合鳞片为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筛选出最佳百合鳞茎部位和层数。最佳
本文以巴彦淖尔市常见的1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的观赏特征、耐旱性及适应性进行观测、实验、调查和收集等,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植物观赏性评价及景观价值评价综合模型,并运用评价模型对该地区植物的景观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特征,与实地观测法、室内植物解剖结构实验相结合,对其物候期、观赏特征、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巴彦淖尔市地区植物资源的筛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主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其盐碱地面积占内蒙古全区总盐碱地面积的14.01%,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暗管排水技术在盐碱地改良中被广泛应用,对作物的正常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在引黄水量及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排水的咸水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及盐碱地改良成为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开展连续2年的暗管排水监测试验,研究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时空分布规律及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地下水对土壤
公园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在现代公园建设中,公园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体,承担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在城市中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为高楼林立之间点缀生机,打造生态型宜人景观,给广大居民带来了日常游览、休憩、健身、社交、娱乐的场所。本文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镇,占地面积约8ha,属于社区公园。在规
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是一种重要寄生虫虫卵寄生性生防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潜力,但目前尚缺乏其作用机理和应用制剂的研究资料,阻碍了其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基于中国的国情现状,为开发一种高效的寄生虫生防制剂,提高厚垣普可尼亚菌对寄生虫的防控效果,论文首先对埃普利诺菌素纳米乳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制备EPR-NE厚垣普可尼亚孢子悬液,进而再研制厚垣普可尼
针对吊杯式移栽机在田间作业时,由于整地、铺膜后形成的凹凸不平的地表导致栽植深度不一致的问题,本研究采用PID与模糊PID算法,设计了一套栽植深度调控系统,实现实时调整栽植深度的目的。在土槽内进行移栽试验,通过最大偏离误差、响应时间和稳定性指标比较两种算法的调控效果。吊杯式移栽机栽植深度调控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栽植深度调控机构、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软件部分包括人机交互界面
甲烷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暖化和土壤荒漠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景观,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干旱和半干旱环境中。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是目前已知的大气甲烷的唯一生物汇,影响着土壤甲烷的净排放。土壤团聚体是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础,不同粒径团聚体所含微生物群落结构
羽翼袋沙障是按照底袋固定流沙和袋上的羽翼在风中波动削弱风速而设计出来的组合沙障,已获得授权专利。实验在宁夏中卫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风沙环境风洞进行,设置3种不同底袋直径(10cm、12cm、15cm)9种规格(对应羽翼高度10cm、15cm、20cm)羽翼袋沙障,研究了其风速流场、风沙流结构、输沙量特征及风蚀风积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羽翼袋沙障对障间和障后的风速降低明显且存在差
风是干旱区地表物质侵蚀、搬运和沉积的主要外营力,风成作用对风沙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包括风蚀和风积两种过程,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沉积物构造特征,改变沙物质本身粒度组分特征外,进一步改变其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狼山以西沙漠主要包括白音查干沙漠、博克台沙漠、亚玛雷克沙漠、海里沙漠。目前,对狼山以西沙漠沉积物粒度组分、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比狼山以西不同沙漠及周边戈壁沉积物粒度组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陆地与大气系统中水循环与能量交换地关键参量,也是影响地表水热平衡的重要因素。内蒙古河套灌区属于高原地貌,气候条件变化剧烈,在河套灌区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下,地表蒸散发过程表现出十分复杂的区域相关性。为探讨SWH(Shuttleworth-Wallace Hu)双源模型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估算蒸散发的适用性和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精准的为气候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