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身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时期,在近代哲学中得到详细的讨论。20世纪中期,心—身问题再次作为主流的哲学问题被关注。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心身问题上还原论的物理主义逐渐式微,非还原论成为主流。其中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的心—身理论颇具代表性,他的观点在心灵哲学的当代讨论中有重要影响。戴维森提出的无律则一元论被认为是一种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很大争议性。本文试图深入分析戴维森的无律则一元论,并整理戴维森和他的批评者金在权的争论,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心—身问题。戴维森的立论宗旨是:以心灵的无律则性作为自主行动的必要条件,从而使得行动者的自由意志与物理世界的决定论相协调。无律则一元论的要点是:一方面,心理事件就是物理事件(本体论层面),另一方面,没有涉及心理事件的严格律则(描述层面)。
论文第一部分集中分析无律则一元论的论证结构,认为戴维森和其批评者金在权的争论集中在无律则一元论是否导致心理因果无效的问题。
论文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无律则一元论所涉及的心理因果性和依随性等相关概念及其关系,试图澄清批评者对戴维森的误解。
论文第三部分探究无律则一元论所引起的争论之根本原因,分析双方理论基础之差异,彰显形而上学图景在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心—身问题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重新思考心理因果性问题。以期对心—身问题的讨论给出更加清晰的说明。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无律则一元论可以成功达到其立论宗旨,不会导致心理因果无效。戴维森关于心—身问题的理论给心灵哲学的当代讨论中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