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意象传递——以许渊冲之翻译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一词最早应用于希腊语之中,早期阐释学的基础就是对神旨的翻译、说明和阐释。19世纪,德国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对各个学科领域的阐释学思想进行了综合,形成了具有认识论色彩和普遍方法论特征的一般阐释学。19世纪后期,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从经验、历史与人生的关系入手,对阐释学研究进行了推进。20世纪的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使阐释学走出认识论局限,将古典阐释学发展为系统全面的现代阐释学。伽达默尔的巨著《真理与方法》奠定了阐释学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地位。现代阐释学不仅给二战以来的西方哲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尤其对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科学,阐释学与翻译在本质上存在联系和共鸣。近年来,阐释学的哲学思想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动力和研究视野。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丰富玄妙的意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也是翻译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诗词意象翻译是中外的翻译家和学者探究是热点话题,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届翘楚,结合中西文化,探索翻译理论,创作出大量优质的翻译作品,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本文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回顾了阐释学的发展脉络,着重介绍了阐释学中的核心理论“视域融合”,并探讨了视域融合这一哲学概念和翻译的内在联系。文章进而运用具体实例分析了诗词意象的种类和特征,同时对许渊冲先生的生平和翻译思想作一介绍。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阐释学“视域融合”理论运用于诗词意象翻译之中,一方面从诗词的情感、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视域融合理论在消除语际间的异质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讨论了视域融合理论在满足读者审美取向和思维模式方面采用的策略。同时作者尝试对阐释学和翻译的结合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中古英语头韵体诗歌《珍珠》反映了一种敏感的语言意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语言的多重象征意义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认为诗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詹姆斯·乔伊斯乃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两大巨擘。两位大师的祖国都曾饱受殖民统治的奴役与剥削,这些殖民历史通常与被殖民创伤及各种形式的解殖反抗联系在一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所表达的是一种与字面意义不同的概念,因此对委婉语意义的理解应深入到其隐含的意义。本论文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委婉语的意义建构进行研究,其目
艾丽丝·默多克被誉为二战后英国文学界最多产影响最广的小说家之一。她近四十年里完成了二十六部小说、两部诗集以及多部戏剧作品,这些成就都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