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我院应用金属加强块重建严重髋臼骨缺损的病例,评估此重建策略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吉大一院骨关节外科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和髋关节翻修术的病例,对使用金属加强块重建髋臼骨缺损的10例(10髋)患者进行随访。使用术前、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进行临床评估。通过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评估髋臼假体外展角、放射性透亮带(radiolucent lines,RLLs)及骨溶解情况。评估髋臼假体及金属加强块的稳定性和骨长入情况。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和下肢长度差异。记录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处置情况。结果:所有10例患者都获得完整的随访,其中男8例,女2例。手术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9岁(52-7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2.2个月(3-42个月)。1例为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其余9例为髋关节翻修术。9例髋关节翻修术距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间间隔为10.1±4.6年(0.5-17年)。髋臼骨缺损Paprosky分型为ⅢA型6例,ⅢB型4例,没有患者合并骨盆不连续。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HHS评分从术前的26.5±6.8分(15-35分)提高到末次随访83.9±4.2分(78-92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VAS评分从术前的8.5±1.0分(7-10分)降低到末次随访2.0±0.7分(1-3分),提示疼痛症状迅速减轻(p<0.05)。LLD明显改善,由术前的2.5±0.8cm(1.0-4.0cm),下降到末次随访0.4±0.6 cm(0-1.5 cm)(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从术前的40.6±9.3mm(23.9-54.7mm)重建至末次随访的18.1±5.8mm(8.7-25.0mm)(p<0.05)。末次随访时髋臼假体外展角为39.9°±6.6°(28°-51°)。髋臼假体和金属加强块位置良好,且都实现了骨长入。1例患者出现1度异位骨化。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急性假体周围感染,给予清创、衬垫翻修,并联合敏感抗生素和VSD负压引流治疗,两个半月后感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在术后23个月出现髋关节脱位,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至末次随访,未再次出现脱位。结论:应用金属加强块重建PaproskyⅢ型髋臼骨缺损,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金属加强块可以将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到解剖位置,有助于恢复正常的髋关节生物力学。远期假体生存率和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