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儒、道、佛三教精髓合一的神魔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也多次被拍成电视剧和动画片或者成为电影的主题。其描写了唐三藏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传奇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和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重要的载体,既能丰富各国语言的表达方式,也能传递和保存各国文化和传承文明。文学性是文学存在的理由,是现当代文论的重要议题。自雅克布森1921年提出文学性这一概念以来,文学批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发,探索文学性的生成机制。从而确立了“文学性”在文学理论中的位置。形式主义学者认为,“文学科学的主题,并非作为总体的文学,而是文学性(literariness),也就是说,使一部著作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事实上,文学性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层面,其主要体现在作者对语言的诗意的运用。本文所讨论的是作为文学的客观本质属性和特性的文学性,是对语言在各个层面的策反、语义的颠覆和重构,营造出陌生化的氛围,从而延长人们对这些形式的审美感知过程,使语言产生诗性功能,实现文学审美效果。本文在讨论了文学性概念的提出和各学派对这一概念的继承和发展后,以《西游记》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文学性在文学文本中的语音、句法、叙事等各个层面的生成机制和在翻译中文学性的实现,给源语和译语读者带来审美感受,实现文学价值。通过在文学性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和其在两个译本中的实现进行探究,对于探讨文学翻译的价值以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语言形式是文学性生成的源泉。文学性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传承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传承的条件,从文学作品的内部进行考察,则是文学性最终实现的结果。本文以语言形式为切入点,选取文学性生成中较具代表性的文体形式和叙事方式进行探讨。文体形式上,从文学的音乐性出发,分析语音层面的叠音拟声词和赋文的韵,探索文学性的生成及在译本中传译音乐性的策略。在句法层面上,汉语注重的是对称、平衡之美。换言之,文学性的生成与之密不可分。因此,研究的重点将放在四字结构、阴阳对偶型结构在文学性生成的作用和在语言转换中文学性的保留。在叙事层面上,文学性的生成研究的探讨显得困难,人物性格塑造、视角转换等叙事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之美,也是文学性生成的重要源泉。其译文中保留的策略同样值得探讨。通过对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译本探讨,发现在文学性的传译上,两个译本各有千秋,都是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对中国文学的外译作出了努力。但是余国藩的译本更能体现出汉语背景的译者对音韵的保存、句子结构和叙事层面上文学性的实现的优势,体现出文学翻译价值,更警示出对文学作品外译的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