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烛烟的耐久型超浸润防覆冰表面的制备与性能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3456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覆冰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活动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在电能的供给和传输中,冰在线缆表面的形成和沉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结冰会导致陆运、航运及铁路运输事故,影响飞机部分部件与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结冰还会严重降低冰箱和热交换器的性能。表面防覆冰策略的研究通常围绕超润湿性能展开,一般来说,超润湿防覆冰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表面粗糙结构和化学组成。表征防覆冰表面的理论基础是润湿性理论和经典成核理论,超疏水表面具有水滴半径小、水滴接触时间短、水的凝固点热力学延迟等特点。低界面韧性和Springboard-效应使得弹性体具有良好的防覆冰性能。光滑灌注液体多孔表面(SLIPSs)由于其均质界面而消除了可能的冰核形成点,延缓了冰核的形成时间。SLIPSs、两亲性表面和抗冻蛋白由于与各自的亲水性基团与水之间形成氢键而使水凝固点降低,而具有极低冰粘附力的有机凝胶和刺激响应性材料可用于主动防覆冰。目前防覆冰表面仍存在制备方法复杂、成本高、低温下冰粘附力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第二章首先以RTV-1为低模量黏结剂构筑了基于蜡烛烟尘的耐久型防冰覆涂层,研究了20-40 nm蜡烛烟尘颗粒的非均相成核及其断裂机理,考察了涂层结构与表面浸润性与防覆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所制备的涂层具有持久的Cassie-Baxter超疏水状态和较低的冰粘附力(18 kPa),Tice在多次机械磨损试验依然保持在25kPa左右,并且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耐久性测试,包括30次液氮/水循环试验、100次结霜/除霜循环试验、100次结冰/除冰循环试验、酸/碱环境试验、紫外线照射和杭州自然冻雨户外试验。所制备的表面表现出优异的防覆冰稳定性,该制备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适合大规模应用等优点,具备商业化应用前景。大多数防覆冰表面在冰水长期浸泡后稳定性不佳,并且在-20℃以下无法保持较低的冰粘附力。与超疏水表面不同,光滑灌注液体多孔表面(SLIPSs)材料压力稳定,在低温下表现出较低的冰粘附力且能促进均相成核。为了制备压力稳定、使用寿命长的SLIPS,需要控制材料合适的孔隙率、表面粗糙度和化学组成。目前制造SLIPS的方法较复杂,且经济性不高。论文第三章探索了一种制备SLIPS防覆冰表面的简单方法,先以低模数粘合剂RTV-1和蜡烛碳烟纳米颗粒制备出无氟、长寿命光滑的放覆冰表面,经灌注硅油后得到一种超光滑表面。研究发现,RTV-1粘结剂的孔隙率、纳米级粗糙度、低表面能烟尘颗粒、弹性、与硅油的强亲和性、固化后润滑剂的保持率对涂层在低温下的稳定性和低冰粘附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制备的涂层表面具有超光滑的特性,可延迟水滴的结冰时间且具备超低的冰粘附强度(2 kPa),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将该值保持在7 kPa以下。此外,分别进行了-90℃下的90次结霜/除霜循环试验、100次液氮/水循环试验、100次结冰/除冰循环试验、冰层下为期2个月的冷冻试验、60℃条件下为期2个月的高温试验、酸/碱溶液为期9天的冲洗试验,涂层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兼具被动防覆冰与主动除冰功能的表面研究较少,其制备成本较高,工艺复杂,且主动除冰方式以光热效应为主,热效应仅局限于入射光束和粒子附近。论文的第四章设计制备了一种超光滑的光热涂层,一方面具有优异的超润滑被动防覆冰性能,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将太阳光转换成冰-基底界面上的热量来有效地主动除冰。其多机制防覆冰功能主要取决于选取的三层材料的性能:蜡烛烟尘层作为太阳辐射吸收体,磁性纳米颗粒层作为太阳光横向散射的热分散剂,以及RTV绝缘层减少横向热损失。在光照下,磁性纳米颗粒层的热约束导致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冰开始融化,且涂层表面的硅油有利于冰的滑移。横向热扩散有助于阳光无法直射区域的防覆冰性能的实现,在-20℃下,这种超光滑的光热涂层在垂直条件下光照40秒,表面冰粒即可滑落,在水平条件下7分钟内可将10μl冰粒完全融化,而对于相同温度下完全覆盖的霜层,则可以在100秒内完全融化,表现出低温下优异的主动与被动防覆冰性能。
其他文献
涡旋光束具有螺旋的相位结构,并且携带轨道角动量,因此涡旋光束的传播以及应用一直是结构光场的重要方向。随着近几年人们对光场调控手段的丰富,一些特殊结构的涡旋光束被相继提出。基于这个研究背景,本论文中利用光的传播衍射理论并结合实验手段研究了分数涡旋光束、多匝道分数涡旋光束以及涡旋对光束的传播特性以及在光学捕获中的应用。本文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涡旋光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分别介绍了整数涡旋光束
量子相变是本世纪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热点。发生在零温的量子相变,可以对有限温度甚至是室温以上的物性造成影响。对不同量子相变现象的研究,可以为量子相变的普适性提供重要的参考构架。通过压力调控,本博士论文探索了铁磁材料CeRh6Ge4,反铁磁材料CePdIn以及电荷密度波材料LaPt2Si2等材料中可能出现的量子相变及相关物性。1.反铁磁量子临界点可以在诸多强关联体系中被发现。在某
硅基光互连在未来大数据和超级计算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解决短距离光通信带宽、成本、功耗等问题,得益于硅光的高集成度、CMOS工艺兼容、易于与其他材料平台混合集成等优点。其中提高光互连通信容量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是波分复用技术,而片上模式复用或偏振复用产业利用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探索提高硅光器件的性能,特别在模式复用、偏振控制、光场传输控制上。本文在硅基平台上对波导系统模场的调控进行研究,包括对对称
面对日益增长的通信速度和通信容量要求,拓宽通信波段至中红外波段有望有效解决通信带宽受限的问题。在2μm中红外通信系统中,全光信号处理仍将对系统的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硅基波导集成度高、工艺成熟,而且在中红外波段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非线性性能。本论文针对2μm中红外波段,结合聚合物、金属等多种材料,设计并制作高品质因数大转换带宽的硅基波导,并通过波导中的四波混频效应实现了中红外波段的波长转换。对于复合
随着纳米光子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得以在微纳米尺度调控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使得入射到物体表面的光波实现特殊的反射、透射、吸收、散射等特性。二元光学、光子晶体、超材料、拓扑材料等各式新颖的结构大大丰富了调控手段,催生了一大批新颖的光学功能器件。包括宽带吸收器件、结构色器件、光学隐身器件、光学异常折射器件等在内的众多器件,使得人们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光波在内的电磁波进行任意调控。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利用微
随着拓扑材料的发现,拓扑超导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因为其存在的Majorana费米子在容错量子计算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通过将超导近邻效应应用于非平庸拓扑材料或者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半导体,从而在异质结构中寻找拓扑超导电性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在一些拥有超导电性的非平庸拓扑材料中直接寻找潜在的拓扑超导体。本论文主要利用多种类型的点接触谱测量手段来研究若干具有超
近年来,高清电视和交互式点播网络电视、在线数字电影和游戏、3D电视、移动多媒体、视频会议、云存储/云计算、社交网络、短视频分享等新兴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业务对接入网的带宽需求越来越高,带宽需求随着数据以爆炸式增长,容量大以及运行、维护成本低的无源光网络已经是用来解决接入网宽带瓶颈的第一选择。目前,无源光网络已从2.5Gbps升级到10Gbps以满足Internet流量的快速增长,开发低成
在基于冷原子系综的精密测量中,随着测量的精度越来越高,我们需要输入一些关联态的原子以突破测量中的标准量子极限。产生这些关联态原子的方法也层出不穷。量子非破坏性测量作为一种产生原子自旋压缩态的方法,在这二十多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作者在这一研究方面的工作。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自旋压缩态以及利用量子非破坏性测量制备自旋压缩态的研究背景,包括基本原理、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基于冷原子系综的
中红外激光器在气体传感、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和工业过程控制等应用中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气体的吸收峰非常窄,因此激光器的单模特性至关重要,波长可调谐激光器还可以兼顾多种气体探测的需求。目前中红外能够实现单模输出的只有DFB激光器和外腔激光器,但是DFB激光器含有光栅,制作复杂、成本高且调谐范围只有几纳米,而外腔激光器体积大,不方便集成。V型腔激光器在近红外通信波段已经实现单模大范围调谐,并且无需光栅,成
可压缩两相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能源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之中,特别是最近被广泛关注的爆轰推进技术。该系统的一大显著特点即是多尺度、多场和多物理过程的强烈耦合特性。在典型的爆轰发动机中,该系统的尺度在几纳米的激波厚度尺度到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设备尺度之间变化,其物理过程涉及流体动力学,流场,电磁场,能量场,密度场和化学反应等。同样地,针对上述问题,科学界采用了三种手段(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