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3545197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与人类有着几乎同样悠长的历史,自从翻译这一活动产生以来,对这一活动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众所周知,对本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文本与译者的关系对正确地理解原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本与译者被割裂,他们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静止的。早期翻译研究过重强调文本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动性。后来的翻译研究把译者的主动性提上来,却忽视了文本的客观性。这两种极端都有其片面性。文本与译者的关系在阐释学中得到较好的阐述。本文就是从阐释学的角度探索文学翻译的理解过程中文本与译者关系的尝试。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的理论。因为译者在翻译前首先是作为原文的读者理解文本,因而阐释学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阐释学角度来看,文本是内外两种视界的统一,是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译者的理解也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文本与译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当这种张力达到平衡时,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就达到完全融合。但在实践中,这种张力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因而存在一个张力度的问题,相应的,文本与译者两种视界的融合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本文共分四部分: 引言部分提出翻译研究中存在的把文本与译者割裂这一事实,指出只有在文本与译者的共同作用下,文本意义才能完全实现。 第一章分析了文本视界,指出文本是内在视界与外在视界的统一,确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文本的确定性防止译者在理解和解释过程中过度自由,而开放性则召唤译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去挖掘文本潜在的意义。 第二章分析了译者的视界,指出译者的理解同样是一个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译者的理解具有主观性,这是由译者的前理解及理解过程的阐释性质决定的。而理解的客观性则表现在它除了受文本的客观内容决定外,还要受人类理解所具有的共性所制约。 第三章阐述了两种视界的融合。在文本与译者之间存在一种张力,翻译就是尽力在这种张力中寻求平衡。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在实践中两者的张力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平衡,因而二者的融合存在度的问题。没有一种译文能完全穷尽文本潜在的意义,每种译文都是译者结合自己的前理解对文本潜在意义某一方面的挖掘。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文章指出在文学翻译的理解过程中,文本与译者都有各自的视界,译文就是这两种视界融合的结果。对文本与译者关系的探讨和分析为翻译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文以伍尔夫的两部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奥兰多》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分析表明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与西方传统的“双性同体”的区别,并揭
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1888-1923)是一位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女性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与技巧革新,对英国现代短篇小说做出了
早在生前,伊迪丝·华顿就被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然而她被置身于经典作家之列却是二十一世纪初的事。尽管她一生所获殊荣无数,长期以来人们对她在美国文学
对外宣传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编译是适合对外宣传的媒介—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方法.该文分两部分,分别探讨了对外宣传材料编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了编译背后的跨
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是典型的论元结构构式。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子并且构式本身具有意义。本文主要以Goldberg的致使-移动构式研究理论为基础,分别对致
1951年随着《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出版,杰罗姆·戴维·塞林格顿时在校园中的名声大噪,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中间好评如潮,使之很快成为二战后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然而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