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一组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下橘红色息肉样病变为特征的眼底疾病,通常伴有反复性视网膜下甚至玻璃体出血。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遭遇以突发玻璃体积血为特征,经治疗最终确诊为PCV患者,本文重点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预后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以玻璃体积血为首发表现,最后确诊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术前、术后相关辅助检查,结合术中所见,排除其他眼部疾病以及资料不全的患者。收集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全身疾病、玻璃体积血持续时间、视网膜下出血面积、手术方式、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月复查时的眼底表现、术后并发症等。主要评估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以及眼底表现。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连续型变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定性变量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的标准。结果:38例患者共38只眼入选,男性23人(23/38,60.5%),女性15人(15/38,39.5%),平均年龄66.50±7.43岁,13例(13/38,34.2%)合并有高血压,4例(4/38,10.5%)合并有糖尿病,2例(2/38,5.3%)合并有冠心病。5例接受了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4例术前,1例术中),1例术后接受了PDT治疗。所有患者均有无痛性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入院前均存在玻璃体积血(出血持续时间1天至150天,平均50.87±36.85天),所有患者视网膜下出血面积(面积2PD至32PD,平均10.13±7.75PD)。术前4眼视力为0(无光感),28眼视力为1.1-1.95,4眼视力为2-2.9,1眼视力3,1眼视力为4.3,患者就诊时平均视力1.33±0.86,经手术治疗后最终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是术后3天2.33±1.03、术后3月3.48±0.83,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BCVA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玻璃体切割术中内引流共12例12只眼,术前平均视力0.70±0.52,术后3天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47±0.67、术后3月为2.81±0.84,手术前后视力提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玻璃体切割术中未行内引流共26例26只眼,术前平均视力1.62±0.84,术后3天平均最佳矫正视力2.73±0.92、术后3月为3.79±0.63,手术前后视力提升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治疗后内引流组与未内引流组相比视力提升程度无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P3d=0.52,P3mo=0.35,>0.05)。术后3月视力≥3.0者共29例(29/38,76.3%),其中内引流组5例。玻璃体积血持续时间、视网膜下出血面积与术后视力提升程度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Fisher精确概率法,PVH=1.00>0.05,PSMH=0.167>0.05)。术后随访1月时1例发现活动性PCV病变,行PDT治疗成功。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脉络膜出血性脱离,6例发生于内引流组,1例发生于未引流组,单一或同时出现。对症治疗,高眼压有效控制,前房与脉络膜上腔积血良好吸收。结论:以玻璃体积血为首发表现的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多合并有浓厚的视网膜下出血,这也是此类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危险因素。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的视力预后差异较大,视网膜下出血累及黄斑区、术后黄斑区瘢痕形成者预后相对较差。采用视网膜下内引流或非内引流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均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视力,两者短期术后随访效果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