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在不断扩大。在构造油气藏已基本落实的情况下,岩性油气藏成为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岩性圈闭已经成为石油勘探的重要目标。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即是石油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成为降低油气勘探风险的有效方法。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处在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向岩性油气藏勘探转变的转折时期,以往的勘探目标以古凸起上的断块和低幅度背斜为主,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目标转向斜坡区和深凹陷的岩性圈闭成为必然趋势。按照层序地层学分析,准噶尔盆地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侏罗系不整合面上、下和斜坡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以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的侏罗系岩性油气藏为研究对象,研究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实效。 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了夏盐地区和中拐地区3000km~2三维地震资料和80多口探井资料,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阐述了基于区带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基于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研究、地质基础研究和区带评价、物探基础和技术方法研究、岩性圈闭识别和评价、岩性油气藏特征和成藏条件研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的地质基础、方法体系、技术创新和勘探实效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层序地层学入手,按等时地层格架划分小层并进行砂层对比,结合沉积体系和古地貌研究,指出了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新层系和有利区,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研究的资料条件和影响因素,按基于目标评价的研究方法落实和评价了石南4井东岩性圈闭和拐19井西断层—岩性圈闭,分析了石南31井区岩性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了石南4区、石南21区构造—岩性油气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主要包括:①层序地层学划分确定有利层系;②坡折带研究预测岩性油气藏的类型;③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研究确定有利区,勘探实践表明:大型河湖过渡带是岩性油气藏富集的有利区带;④含油气系统研究确定工作思路,针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古源型”油气系统和富砂坳陷型湖盆提出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研究的思路是“岩性油气藏—岩性圈闭—砂体—储层—含油气性”;⑤岩性油气藏的控制因素有:最大和初次湖泛面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分布的层系;不整合面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分布;油源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区域,成圈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规模,成藏断层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富集。 在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用基于区带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基于圈闭评价的研究方法解决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区带级和目标级任务。资料条件研究和成藏条件研究是岩性圈闭评价过程中研究圈闭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比较复杂,关键因素即不整合面、最大洪泛面和断层面(主要作为油气系统的疏导体系)。岩性圈闭识别归结落实“四条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