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0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讨了抗战胜利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湖北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一是湖北分署善后救济活动成效及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抗战胜利后湖北灾情的概况。抗战胜利后,湖北的灾情十分严重,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战争和自然灾害。这两方面的原因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战争往往是诱发自然灾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从战后整个湖北灾情的概况来说,湖北省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善后救济任务势在必行。其次,本文简要论述了湖北分署成立的过程及其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湖北分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是随该分署的活动性质和范围而变化的,体现了该分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在这一章中,笔者还简要论述了湖北分署的办事原则,这些办事原则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也为今后举办的的善后救济事业提供了借鉴作用。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湖北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包括直接救济和善后措施两大方面。在直接救济中,最主要的救济有难民救济、急振、特振和疾病防疫四大部分。在这些救济中,难民救济所占的比重最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牵制了其他方面善后救济业务的进行。直接救济只是一种紧急的、临时性的救济,并不是长久之计。最好最根本的救济应该是善后,因此在该分署在1946年9月之后,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善后方面,进入了以农业和工振为中心的善后为主,救济为辅的阶段,从而较好地贯彻了“善后重于救济”、“寓救济于善后”的原则。在第四章中,笔者对湖北分署的善后救济活动做了详细的评析。首先论述了该分署善后救济活动的主要成效,包括它对湖北本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及对中共中原军区的超越党派之争的人道主义的救济。但是该分署所从事的善后救济活动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目标,也得不到当地人民的认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可以归为两大方面,其中第一方面就是当时国内战争的影响,包括内战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对农村的“三征”及对工商业的摧残。另一方面是湖北分署自身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物资分配方面的问题、联总行总与湖北分署在业务运行方面的问题及湖北分署与地方政府合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其他文献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农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农业发展加快融合,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11月1~5日,第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现实,中华民族遭受的任人宰割的历史境遇,激发了无数先进中国人为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救国救民的主义而上下求索,谭平山就是
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证全国军粮民食的供给,一方面将中央各机关进行调整、裁并,成立了经济部,内设农林司负责全国的农林工作,具体的事务则由中央农业实验所和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变革是一个由以创造和生产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向一个以服务或非物质产品为中心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未来“新的设计”将是一种服务于物质社会的非物质设计,这
网络教学资源库能为师生提供交流协作的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生产一线人才的办学理念,满足教师教学和学
战争的巨大破坏给战区民众带来了生存和发展危机,为了帮助那些民众度过难关,二战后期美英等国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二战期间,中国国土大面积沦陷,所受战争破坏甚为严重
结合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图书馆工作实践,对企业内部网环境下及因特网与内部网相结合后,企业科技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意义重大、价值深远。全党要从理论、实
健康评估能力是现代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为探究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方法,本研究将养老机构作为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第二课堂,利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在机构开展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