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深化,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区域遗产类型逐渐受到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研究中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类型复杂等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利用以点状革命文物为主,并且保护利用不平衡、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严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突破文物保护的概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深化,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区域遗产类型逐渐受到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研究中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类型复杂等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利用以点状革命文物为主,并且保护利用不平衡、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严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突破文物保护的概念,将文物、乡村、自然环境与红色文化整合形成一个大系统,如何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界线,形成红色文化片区,如何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成为本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希望通过“红色文化景观”理念,将各类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整合形成系统,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分层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层次下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首先针对目前红色文化遗产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开发碎片化等问题,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特性重新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文化景观的理念,分层次整合各类红色文化遗产要素,形成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红色文化景观结构框架,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村镇单元三个层面,从不同深度梳理红色历史脉络,提取不同层面下红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并从数量、类型、分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段的红色文化景观历时性分布特征以及红色文化景观整体空间格局。各层面之间上下指导,互相衔接。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作为跨区域的红色历史文化空间,以红安新县红色文化景观极核中心最为突出,红安县层面是以村镇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片区,村镇单元层面则是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单元。最后,在红色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该框架分区域、市县、村镇三个研究层级,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方面,构成历史文化展示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空间管理系统。不同层级之间上下传导,逐级传递,各个系统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据。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强调区域协同,红安县侧重城乡统筹,村镇层面主张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医疗设施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支持。医疗设施的规划问题是跨学科命题,综合了医疗和规划两方面的问题,我国目前有卫生部门主导的医疗卫生规划和规划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设施两种相关规划,缺少专门的医疗设施规划。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强等特点,有效的医疗设施规划能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因此,从心血管疾病角度出发研究医疗设施规划具有必要性。此外,心
燃气驱动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可以从空气等低温热源中提取热量,相对于燃气直接燃烧供热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具积极意义。在特定的工况条件下,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中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存在温度重叠的现象,部分吸收热可回收用于发生过程,从而提高了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当蒸发温度降低或者回水温度升高时,氨水吸收式热泵系统的GAX效应会减弱甚至消失,但是精馏热的数量和品位增加。当GA
移动式热能储存是一种灵活高效的供热技术,该方法不受供热管网距离不足和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限制,解决了热能供需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匹配的问题。然而,将目前常见的储热材料用于移动式储热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水适合用于100°C以下的热能储存,熔融盐易冻结、易腐蚀,混凝土在高温下化学性能不稳定,赤藻糖醇等潜热材料存在热分解、过冷等现象,化学反应储热材料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等。本文通过对移动式储热技术研究进展和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逐渐进入都市圈一体发展、新城与老城结构优化的新阶段,各大城市高速发展,中小城市也随之迅速扩张。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提升自身以及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同城化发展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后,我国开展了众多自上而下的同城化实践,当前阶段的同城化发展大多是以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为目的。边缘新城区在同城化发展中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边缘新城区在区域中发
论文选取夫子庙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地方建构的过程、机制、阶段性结果和空间使用评价。夫子庙历史街区作为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和老城更新的典型空间,其物质空间及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特征。本文通过对夫子庙改革开放以后的更新活动进行梳理,试图探索以下问题:夫子庙是如何成为今天的状态的?在其更新的不同阶段都展现出了怎样的地方性,以及分别是由哪些动力机制主导的?空间使用者是如何评价夫子庙的地方性
随着钢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国内新建了众多大型钢结构建筑,其结构形式日益新颖,构造越来越复杂,结构跨度越来越大。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吊装作业,偏载是影响吊装过程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重视。因此,对偏载作用下大型钢结构吊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某核电站核岛建设中大型钢结构为具体对象,对该结构吊装安装过程进行力学分析,重点研究风载以及自
在当前电网侧削峰填谷对储能技术的宏观需求和煤改电的政策背景下,发展谷电蓄热供暖技术对于促进低谷电消纳和实现清洁供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固体蓄热装置体积较大,需要占据建筑内部一定的使用空间,而相变蓄热装置由于其介质本身的低热导率使得蓄存的热量难以取出,电能转化为有效输出热的系统整体效率不高,因而目前缺少结构简单实用、经济性较好的分散式蓄热电采暖装置。为此,本课题提出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谷
新风供应是保证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现有民用建筑普遍采用开窗通风的方式引入新风,这不仅存在引入新的污染源,造成室内空气二次污染的隐患,还会引起空调能耗的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一种可实现热回收的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进行了研究。以南京地区某建筑面积为24 m2的办公室作为应用载体,新型热电式新风设备为研究对象,该设备送风量为110 m3/h,利用热电模块的制冷制热功能及热管换热器的高效传热性实现对
相比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针对乡村地区的建设引导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直到近些年在乡村政策推动下才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当前乡村地区重规划轻实施的倾向严重,乡村建设存在决策难、实施更难的突出问题,这直接反映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上的失效。县域作为经济社会与行政管辖的基础地域单元,具备中观空间尺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事权的双重特性,进一步突出县域层级对于乡村建设的约束和引导能力,由此在这一层级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产生了特色化和品质化的发展需求,城市特色风貌的彰显在城市空间环境提质、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特色风貌的规划与管控实践中缺失针对建筑群落、城市街区的中间层级,缺少针对城市风貌管控的有效抓手。因此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现象与格局进行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以期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管控中,实现城市空间风貌与品质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