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耐化学腐蚀性好,比强度、比模量高,比密度小,是较为理想的导弹、飞行器发动机壳体材料,在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应用广泛。但芳纶纤维的“皮-芯”结构导致其横向强度远低于其纵向强度,且芳纶纤维表面极性基团较少,表面光滑,缺少化学活性点,与树脂基体界面相容性差,在与树脂复合时还同时存在因树脂固化而带来的残余应力,这两方面都将导致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特别是在湿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耐化学腐蚀性好,比强度、比模量高,比密度小,是较为理想的导弹、飞行器发动机壳体材料,在国防军工等重要领域应用广泛。但芳纶纤维的“皮-芯”结构导致其横向强度远低于其纵向强度,且芳纶纤维表面极性基团较少,表面光滑,缺少化学活性点,与树脂基体界面相容性差,在与树脂复合时还同时存在因树脂固化而带来的残余应力,这两方面都将导致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较差,特别是在湿热老化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下降更为显著,严重限制其在条件苛刻地区使用。因此本论文研究对纤维进行改性,改善芳纶纤维界面性能,提高芳纶纤维皮层与芯层的结合能力,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结合性能,特别是提高其在湿热老化环境中的界面性能。首先研究K49与F-12两种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条件下的性能变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两种纤维在降解过程中聚集态结构改变不大,但树脂在湿热老化前后的聚集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然后,纤维经表面改性后,纤维/树脂界面上的水分子更难以存在,并且表面改性将部分氢键作用和范德华力替换为化学键力,从而增强了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芳纶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对芳纶纤维的表面改性,是提升复合材料湿热老化性能的关键手段。利用己二酰氯苯溶液浸渍法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改性,通过正交实验探究其对界面性能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XPS、XRD、SEM和表面能测试等手段系统地分析了芳纶纤维在改性之后的性能变化。研究发现己二酰氯浓度对芳纶纤维的本体强度影响较小,其次是处理时间,而处理温度在改性过程中对纤维本体强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并且,高温更容易破坏芳纶纤维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力,使得N-H键的反应活性提升,有利于提高芳纶纤维表面的己二酰氯接枝量。湿热老化实验结果表明,己二酰氯苯溶液浸渍改性能够提升芳纶纤维的耐湿热老化性能,改性后芳纶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值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值在湿热老化处理前后均高于未改性芳纶纤维,显示出优异的耐湿热老化性能。上述改性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在纤维表面引入极性基团,提高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力,但唯一的缺点是会损伤纤维的本体强度。为解决这一难题,本论文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下,利用1,4-二氯丁烷对芳纶纤维进行处理,从而同时对芳纶纤维表面与内部进行改性。采用XPS和FT-IR表征了处理前后的纤维表面及内部元素分布、表面官能团种类;利用XRD分析处理前后纤维结构的变化;通过SEM和AFM观察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形貌;采用表面能测试分析了纤维表面能的变化;通过单丝拉伸测试表征了处理前后纤维拉伸强度的变化;利用复合材料纤维压痕直径测试间接表征了纤维内交联程度的变化,并且测试了湿热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携带二氯丁烷改性芳纶纤维,不仅提高纤维本体拉伸强度,而且实现了表面的活化及纤维内交联度的提高,进而显著提升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耐湿热老化性能。
其他文献
空气质量恶化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我国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呈现出加剧趋势。为此,我国相继推出各项政策举措,有序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工作的展开。1973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工作要以工业点源治理为主;进入80年代,空气质量改善工作从点源治理进入了综合防治阶段;90年代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治理工作开始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转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从单一城市
室内移动机器人具有广泛的运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降低人力成本。通过多种输入的传感器信息,机器人可以在具有先验信息或不具有先验信息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导航。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是自主导航两种常用的传感器。激光雷达能够进行准确的测量,而摄像头能感知环境中丰富的信息。机器人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实时的位姿估计与避障。位姿估计解决了机器人“在哪里”的问题,实时避障解决了机器人沿着无碰撞路径到达目标的问题。为了
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在医疗领域,患者通过付费获得高质量的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医生通过提供高质量线上服务获得收入和声誉,需求与供给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线上付费医疗咨询服务市场蓬勃发展。线上医疗咨询服务具有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优势,但存在交流信息传递效率低、难以实现医疗检查等劣势,患者面临线上、线下两渠道的医疗咨询服务选择。同时,由于其信任品属性,线上医疗咨询服务的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线上医疗咨
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我国家庭收入也持续增长,家庭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家庭资产规模屡创新高,金融资产的持有意愿和持有比例不断攀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家庭金融资产决策不仅使家庭可以通过参与金融市场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可以影响社会财富的动态积累和分配。但我国家庭财富总量贫富差距较大,家庭的资产结构不均衡,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以往的研究集中于从家庭的经济特征和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
隐性知识流动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立给予了高校创新型人才以全新的发展平台,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异军突起,成为激发科技创新增长点的中坚力量。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团队知识资源整合,提升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速度;于团队成员而言,隐性知识流动有利于成员知识的增值和知识存量空间的
应变测量是结构健康监测、实验力学以及精密测量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结构本身力学特性的差异以及复杂的载荷分布使得结构的应变场存在应变变化范围大、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这些特征对应变测量方法的测量量程、空间分辨力以及测量精度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类应变传感器通过将光纤粘贴在被测结构表面可以实现对结构应变场的测量,其中,基于光频域反射原理的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方法在空间分辨力上具有远高于其他光纤类
铟配合物具有结构丰富、框架稳定以及可调节性强的特点,是一类优异的多功能材料。为了拓展此种材料在荧光传感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论文以芳香化合物为有机配体,采用水热/溶剂热的方法制备了九例铟配合物。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SC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光致发光(PL)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校企合作不仅能有助于知识创新,还能有助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尤其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巨大的技术创新压力下,校企合作的意义突显重要。尽管我国在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中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实践中校企合作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稳定,导致后续合作难以进行;高校与企业存在较大异质性,未能切实有效地融合,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导致合作绩效不理想;高校与企业深
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化石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显著,全球掀起了一场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能源革命。未来风能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供给,尤其是电力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风能、太阳能具有强烈的波动性及间歇性,需要电力系统提供足够的灵活性来确保其安全高效利用。深化对风能太阳能波动性及间歇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源上削弱波动性及间歇性,显著降低对电力系统灵活性的需求,对于未来高比例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L.bulgaricus)广泛应用于世界食品发酵工业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菌株自身生长和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酸性环境,低p H值对细胞生理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膜损伤、抑制酶表达和生存能力降低等。因此,明晰菌株内的耐酸调控机制,建立菌株的耐酸调控网络对于细菌的生存和菌株在工业应用都至关重要。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