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我国运动康复事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2016年国务院下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运动康复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运动康复受到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为了多维度梳理我国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传统运动康复与现代运动康复)的发展情况。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2006~2020间传统与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法结合CiteSpace及VOSviewer软件等方法,分别对两大运动康复领域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可视化分析,将各自领域研究学者、学者间合作关系、关键学者、研究机构、机构间合作关系、关键机构、知识学科整体结构、学科发展趋势、学科研究热点内容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前沿等内容通过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据此比较、分析、探讨我国传统与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康复体系建言献策。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近15年来.我国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度发文量较多,而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发文趋势则相对平稳,未见有明显增长,年度发文量较低;(2)在传统与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分别是《中国老年医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两大期刊发文量占比均超过了 10%;(3)在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虞定海、高亮、王宾、司红玉、姚斐、郭郁、魏玉龙等学者的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机构以中医院校、体育学院、医院为主,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研究机构研究能力较强;北京中医药大学魏玉龙团体是近些年来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水平较高、合发文作较为密切的团体;(4)在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王文清、陈文鹤、陈爱国、王磊、王彤、陈佩杰等学者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机构主要以体育学院、医院为主,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机构研究能力较强;形成了 1 5个合作发文较为密切的团体;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是该领域关键学者,上海体育学院是该领域关键研究机构;(5)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研究学者间合作关系明显缺乏,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学者之间、团体之间、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合作联系较为密切,但团体内部及外部融合度均有待提高;两大运动康复领域研究机构间均没有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机构独立研究为主;(6)两大运动康复领域均对学生、中老年人、妇女以及慢性疾病的研究热度较高,在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八段锦、太极、五禽戏、易筋经等研究热度较高;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其对机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平衡能力、心功能、糖脂代谢、骨代谢等常规评价指标的影响。研究主要关注于对常见疾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控制及预后改善中的作用,以及对个体健康生命质量的影响。在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领域,有氧运动是运动项目中的研究热点,是糖尿病、肥胖以及心脏康复等疾病或领域的主要运动形式;脑卒中、偏瘫、肥胖、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是疾病中的研究热点;传统运动康复临床领域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与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仍有较大的差距。(7)近15年来,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经历了 2006~2010年(快速发展期);2011~2017年(平稳发展期)以及2018~2020年(逐渐深入期)3个发展阶段;现代运动康复临床研究经历了 2006~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7年(平稳发展期)以及2018~2020年(快速发展期)3个发展阶段;(8)早期康复、家庭康复、围手术期康复、心脏康复、康复机器人、体医融合以及运动疗法对于血液透析、慢性肾脏病、肌少症以及孤独症等疾病的研究可能是未来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1)应加强对中医传统运动处方理论的研究,能够精确量化运动剂量,“辩证施准方”,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2)传统运动康复临床研究应增加样本量,延长干预时间,设置长期随访,严格遵循随机对照、双盲试验等原则,提升传统运动疗法的标准化研究水平;(3)传统运动康复研究应积极拥抱现代科学技术,增加传统运动疗法对疾病作用的现代机制研究投入,重视传统运动疗法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以科研带动临床的进步,从而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4)两大运动康复领域研究能力较强的个人、团体或机构,要增进跨机构、跨区域合作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辐射作用;充分调动医学院校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附属医院间在运动康复领域双向互动的积极性,完善横纵向交流机制,探索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等在不同康复领域的转化与运用效果;(6)两大运动康复要加强各自领域内医院、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间的横向交流互动机制,围绕“体医融合“、“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主题,来增进合作交流,促进双方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研究成果共享;(7)加强传统运动康复与现代运动康复两大领域的合作交流,相互借鉴彼此技术、理念、经验,提升传统运动疗法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影响力,满足现代人对于疾病康复多方面的、不同的需求,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康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