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资本频繁流动,国际产业结构和行业布局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上下游联系更加密切,全球供应链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而在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最新发布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了1400亿美元,稳定在世界第二的位置。其中,当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投资流量为180亿美元,占比为12.5%。在2016年之后的整体投资下行趋势下,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正逐渐新增投资流量的重要来源。对外直接投资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国际资本要素的流动方式。我国的对外投资不仅仅对投资目的国有拉动经济作用,对国内也存在内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资源合作,对发挥我国优势行业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有过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原因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多样,有许多欠发达国家,还有存在潜在政局动荡可能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不确定性都有可能阻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给我国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在内生驱动和外在政策鼓励下决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对外投资行动时,必须做出的决策是选择什么样的投资模式。现实中,有许多投资模式被采用,如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但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模式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对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企业绩效和长远发展都有关键性的作用,有必要专门研究这两种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的主要内容围绕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投资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第三章用多角度的数据对我国投资现状进行描述。第四章与第五章是理论分析及假设与实证检验,最后第六章总结全文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数据和研究视角。与以往文献只采用宏观数据研究一国对多国投资模式或者局限于我国某一省份的区域性投资模式研究不同,本文使用商务部公布的投资企业名录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获得尽可能多的样本,综合宏观数据,实证研究微观因素与宏观因素以及它们的交叉作用对投资模式的影响。在研究视角上,我国研究对外投资模式过与注重对跨国并购模式,而对于投资项目数量众多的绿地投资没有纳入研究框架进行比较。而对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进行比较的文献没有聚焦在差异化非常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本文在此研究视角上丰富了经验证据。经过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具有生产率高、资本密集和规模较大特征的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模式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我国企业选择并购模式的可能性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技术和研发资源的增加而提高。我国企业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模式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制度质量较好的国家。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制度差异较小时,我国企业倾向于采用绿地投资的模式。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偏向于以绿地投资模式进入具有较高制度质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高利润率的企业偏向于以跨国并购模式进入具有较高制度质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高利润率的企业偏向于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具有丰富研发和技术资源丰富的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