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M)是一种安全、耐久、便利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作为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FRP)的可替代材料用于砌体或者混凝土结构加固。然而,碳纤维/砂浆界面和C-FRCM/混凝土界面常常发生过早破坏降低C-FRCM的加固效率。为了充分发挥C-FRCM中纤维网的拉伸强度,提高C-FRCM的加固效率,针对纤维/砂浆界面和C-FRCM/混凝土界面的过早破坏,本文提出了一套锚固保障方
【基金项目】
: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B1111070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1249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38007/51778370/51861165204/5187860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7B030311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M)是一种安全、耐久、便利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作为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FRP)的可替代材料用于砌体或者混凝土结构加固。然而,碳纤维/砂浆界面和C-FRCM/混凝土界面常常发生过早破坏降低C-FRCM的加固效率。为了充分发挥C-FRCM中纤维网的拉伸强度,提高C-FRCM的加固效率,针对纤维/砂浆界面和C-FRCM/混凝土界面的过早破坏,本文提出了一套锚固保障方法。利用纤维自身的几何可变特征,将C-FRCM端部纤维进行弯折形成自锚固(类似于钢筋弯钩锚固),以此限制纤维的脱粘滑移并提高纤维复丝的协同受力性能,改善纤维/砂浆界面性能;同时采用U型箍锚固防止C-FRCM和钢筋混凝土梁的分层剥离破坏,保障C-FRCM和钢筋混凝土梁共同工作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单剪试验和梁的四点弯曲试验对纤维端部弯折和U型箍锚固应用于C-FRCM加固从界面到构件层面展开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通过C-FRCM/混凝土的单剪试验,研究了纤维层数、粘贴长度、弯折锚固、U型箍锚固、浇筑工艺等参数,测量了加载端纤维的滑移以及承载力,并结合试件的破坏模式和加载端应力-滑移曲线特征,讨论了不同设计参数对C-FRCM/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锚固试件中C-FRCM/混凝土的界面极限应力随粘贴长度呈非线性增长,且增长趋势逐渐减缓,而破坏模式则随着层数的增多,从纤维滑移模式转化为纤维/砂浆界面的分层剥离破坏;弯折锚固能有效提高界面极限应力并增大界面耗能能力;而U型箍锚固对纤维/砂浆界面剥离模式的锚固效果相比纤维滑移模式更加明显,尤其是多重U型箍锚固形式,可以避免加载端沿水平方向剥离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并基于三线性粘结-滑移模型的相关理论,得到了弯折锚固和U型箍锚固后的等效本构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得到了荷载-滑移的预测曲线,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2)通过C-FRCM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纤维层数、弯折锚固、U型箍锚固、砂浆强度、浇筑工艺等参数,实验测量了梁的挠度、钢筋应变、U型箍应变、以及C-FRCM平均应变等等,基于实验现象和测量结果,分析了各梁的破坏模式、裂缝间距、钢筋和FRCM应变、承载力以及延性等方面性能。研究表明,弯折锚固虽然在单剪试验中能明显增大界面粘结力和延性,但是在梁中影响较小;而采用U型箍锚固可以有效地包裹和约束C-FRCM,限制纤维的滑移并防止保护层剥离破坏,从而提高梁的承载力和延性。(3)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原理和ACI549的基本规定,同时考虑了U型箍锚固的界面影响效应,采用了三种不同的C-FRCM本构关系用于加固梁的理论计算,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开裂荷载较大且第二线性段刚度较小这种特征的C-FRCM材料,采用ACI549建议的FRCM本构模型,计算结果偏于保守,而考虑FRCM本构模型的纵截距后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更加吻合。然而,对于U型锚固梁,直接采用单轴拉伸本构模型计算结果明显偏于保守,本文基于单剪试验中U型箍的锚固效应,将U型箍锚固的系数乘以单轴拉伸本构的应力值得到新的本构用于计算,可以减小计算误差。
其他文献
预制装配式结构作为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造价低、绿色可持续等众多优点,有利于实现我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节点连接作为预制装配式结构核心的部分,决定了整个结构的性能。目前,节点连接形式大概分为干法连接和湿法连接两种。所谓干法连接,就是节点在连接时不进行任何的湿作业,完全通过机械的方式进行连接,比如焊接和螺栓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易操作。而湿法连接就是将预制构
为打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深圳市积极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规模和密度最大以及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但仍存在绿标执行难度大、节能减排成效不显著、后评估方式方法不健全和社会认知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使得深圳市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仍面临重大压力。因此,针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成效进行合理评估、深入研究并制定持续提升管理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深圳市
近年来,纤维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由于具有耐腐蚀、耐疲劳、轻质高强、施工方便、后期维护费用低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领域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主要研究的几种FRP材料因其弹性模量高、拉伸断裂应变低(1.0%3.0%)的脆断性质受限于抗震结构加固。但是,最新出现的大应变FRP(Large-Rupture-Strain FRP
随着高铁在旅游、求学和商务等出行需求中的普及,以及“站城融合”理念和“TOD模式”逐渐在枢纽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普及。以铁路为核心的综合客运枢纽作为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汇集着来自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和长途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大量客流。客流疏散效果直接影响整个枢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进而影响城市交通的运行。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综合客运枢纽离站客流疏散效果评价定量化研究不足问题,
站城融合是适应我国及其他高密度城市TOD开发的理念与模式,核心内容为通过地铁站与周边慢行系统、公交接驳、建成环境的共建共享,整合地铁站点片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交资源,实现地铁站点与周边片区在功能、空间、环境上的一体化“融合”,有效增加地铁客流的同时提高城市活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产出,提升城市与地铁站点之间互利共赢的发展质量。地铁出入口及相关设施除了出入口及风亭冷却塔以外,还包括地铁的出入口连接
结构健康监测(SHM)对于评估工程结构状况和保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为了构建一个实用高效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核心任务之一是迅速提高其结构损伤识别能力。基于振动信息的损伤识别方法已经被广泛研究了几十年,然而由于复杂变化的运作条件和环境条件,以及多样繁杂的实际工程结构形式和损伤类型,当前的损伤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是振动信息损伤识别领域中重要的一员,在损伤定
随着摩托车消费的多元化,大排量摩托车以其突出的动力性而备受人们青睐,因此,在保证大排量摩托车高速行驶动力性的同时,通过对大排量摩托车悬架系统的研究从而提升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某国产550运动型大排量摩托车为研究对象,在动力学仿真软件Bike Sim中建立完整的摩托车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表征大排量摩托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优劣的指标车身俯仰振动加速度和前、后车
山岭隧道作为穿越山岭重丘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量随交通建设深入山区与日俱增,施工条件也愈发严苛,如何在施工环境、建设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合理修建公路隧道成为一大难题。建设初期劳动人民在近90°崖壁临空侧间隔开洞,人工开凿形成半山洞路基和类棚洞相结合的结构型式,称之为挂壁隧道,国内外关于公路挂壁隧道的研究较少,该结构的围岩稳定性仍需进一步分析探讨。本学位论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石板河村挂壁隧道为背景,对公路挂
近年来,抗滑桩技术在国内外边坡、基坑、挡坝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防治措施相比,如支挡、锚固、排水、坡顶减重和反压、滑坡体内部或表面的土体加固等,抗滑桩具有抗滑能力强、布置桩位灵活、适用范围广、施工简便、能够有效控制位移发展等优点。目前,已有大型边坡工程与挡坝工程运用三排抗滑桩群桩加固,因此,在抗滑桩加固大型边坡或挡坝时,研究其三排群桩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变形特征,并验证其加固效果具有十分重要
随着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水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摩天高楼日新月异,高速铁路纵横交错,跨海大桥越建越长,世界都将中国视为“基建狂魔”,而这硬实力的背后正是高强混凝土的发展应用。高强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远超传统混凝土,但依旧存在易裂和韧性低的缺陷。纤维混凝土拥有较强的抗拉强度和韧性,具有代表性的是钢纤维混凝土,其应用相对较广,但构件自重大,造价略高。玄武岩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且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