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到: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乡土地理研究指小尺度地域下,对家乡自然、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开发并完善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地理课程体系,利于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对高中生而言,用直观的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提到:鼓励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设与地理相关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等需要。乡土地理研究指小尺度地域下,对家乡自然、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关系及其地域系统的研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开发并完善适合本地区需要的地理课程体系,利于学校特色文化构建。对高中生而言,用直观的乡土地理素材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升其爱国爱乡情怀;在乡土地理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地理实践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研究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本文以笔者所在区六所高中随机抽样50名地理教师和南康二中500名在校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并对本区地理教研员和部分地理教师进行访谈。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设置以下问卷内容:对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理解、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开发利用方式调查、开发利用效果调查。根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具备开展实践应用的某些条件,但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仍存在主体(师、生)认识不足、客观条件制约和实践不足的典型问题。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是赣南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形成与发展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乡土性、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开发原则和立足于学生学情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偏重于生活阅历的“生活教育理论”、关注于代表性案例的“范例式教学理论”的乡土案例开发理论基础,笔者形成以下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阶段性开发成果:一、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在选材、色彩、文祥、形制与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二、赣南客家传统服饰具有“古(不忘本精神)、谦(低调内敛)、和(人地协调观)、俭(勤俭质朴)”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可为现代社会所借鉴;三、结合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地域特色和赣南客家传统服饰的地域文化特质,笔者编写出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表和赣南客家文化乡土地理教材提纲,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发与完善。赣南客家传统服饰体现的不忘本精神、勤俭质朴、低调内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家地域文化特征,在高中地理地域文化、旅游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笔者所在区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中的“情景教学理论”和乡土地理评价多元化、发展性、过程性原则的课程资源应用理论基础,笔者提出以下应用策略:一、校内策略。1.建立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形成教研共同体;2.利用客家文化课程资源,选择适当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3.促进客家文化乡土地理课程体系化(从以下五方面展开:(1)强化地理教师客家文化乡土地理培训;(2)不断完善赣南客家文化乡土地理教材;(3)利用客家文化课程资源,进行试题命制;(4)编写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乡土地理黑板报(手抄报);(5)构建客家文化情景要素信息库,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校内策略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方式,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开设乡土地理选修课,举办乡土地理知识竞赛、客家文化手抄报评比、建立传承赣南客家文化社团。二、校外策略: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以致用(本文主要探究地理研学活动和地理野外调查);2.积极推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三、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减小教学阻力。结合应用策略,笔者以教学实例一: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发展——以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为例,探究教师如何利用客家文化课程资源,选择适当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笔者以教学实例二:调查南康客家文化特色景观及其保护和附录五——学生墙报作品为例,探究在校外策略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假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调查中认识赣南客家服饰传承现状以激发其文化传承意识。笔者以教学实例三:旅游地理试题编制和附录四——黑板报素材为例,探究教师如何促进客家文化乡土地理课程体系化,使学生课余也可系统地了解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乡土地理知识。本文旨在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通过赣南客家传统服饰文化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丰富笔者所在区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促进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文件颁布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逐渐清晰起来,成为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其以人地协调观为核心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核心素养也是根据此提出,其重要的的综合思维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地理学综合性的思想也相统一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
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将高考改革内容科学有效推进,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学生独立思考、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2017年山东省被列为新高考改革的第二批试点地区,自2020年起山东省高考将自主命题。为了解高考试卷的特点,高效地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本文对2019年全国卷Ⅰ理综生物学试题和2020年山东省
核心素养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着力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在文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以自贡市第一中学校高中部的学生和教师为例,进行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和教师相关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社会责任素养教学点梳理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开展社
科学史包含了经典的科学实验再现和生物理论知识的生成过程,它是我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重要授课部分,《普通版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生物教学要重视对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及根源,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课题的目标是探究如何进一步优化生物科学史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本课题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2中学的在校学生
自2004年高考首次采用与新课标相配套的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逐步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其中,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日益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功能逐渐明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现在的高考地理试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突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地理高考指导了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向,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高考试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科教学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关键。但在当下,绝大多数学校仍使用传统教室作为教学主阵地,往往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方法老旧,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探究能力弱,严重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解决此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建立一所生物学学科教室,利用其资源整合性和浓郁的学科氛围,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实现优化初中生物学教学,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研
自2001年起,全国各地开始陆续进行基础教育改革。201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教育”己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也进入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视野。线上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得到了国家各方面的支持。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倡发展在线
新时代对综合型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基础课程的综合性改革,促进了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等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中,地理明确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与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地理实践力,这又给一线教师设置了一个重大课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
本研究所提出的“126”自主课堂学习模式是结合本校学情,符合近年来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126”自主课堂教学模式:“1”是指一学案:学案贯穿一节课;“2”是指形成两种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6”是指课堂六要素,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检测评价、拓展延伸。此模式站在学生的角度,讲究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导学作用,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
在化学学科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倡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学习化学。随着湖北省新课程改革后,有机化学不仅内容增多,难度和地位都有所提升。为了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前辈们的意见和建议,选择KingDraw软件研究化学软件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践研究与结果分析,发现应用KingDraw软件辅助化学物质结构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宏微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