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耕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土地调控指标按性质分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两类。其中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指标,主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来实现,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和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等6项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突出了对耕地的特殊保护,在6项约束性指标中有4项指标涉及耕地,因此耕地的数量和布局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非常重要,对区域耕地保有量的预测研究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耕地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耕地预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大多的研究将耕地预测的方法作为得出预测结果的手段,对于方法本身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研究少。因此本研究以永川区作为实证研究,收集其1997-2005年的耕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资料,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选择基于数学模型和粮食安全两类方法来预测研究区域的耕地保有量,并对比分析两类预测方法的差异。通过对永川区1997-2005年的耕地变化研究,发现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减少的因素分别是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自然灾毁。基于数学模型的预测就是以永川区1997-2005年耕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建立相关模型进行预测。考虑“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研究中对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即在1997-2005年期间不考虑生态退耕对耕地的影响,据此得出耕地面积变化的基础数据,并以土地利用效益为标准进行耕地利用变化的合理性论证,在数据论证合理的基础上拟合不考虑生态退耕的耕地变化与时间变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多个数学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减去1997-2006年生态退耕面积即得到规划年限的耕地保有量。基于粮食安全的预测方法是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预测模型进行耕地保有量的预测,通过对影响粮食安全的年末总人口、食物自给率、年人均食物需求量、粮食单产、粮经比及复种指数等六个指标的定量定性研究预测,得出计算最小耕地面积的参数数据,预测出规划年限的耕地保有量。
通过对基于数学模型和基于粮食安全预测耕地保有量两类预测方法的对比分析,得出二者的差异:基于数学模型的预测是以分析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来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定量研究为主,研究更为深入,缜密,但对区域过去和未来的发展定位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考虑不足,定性较弱:基于粮食安全的预测则是考虑区域未来的粮食需求情况,根据未来粮食安全情况预测未来耕地保有量,主要结合区域本身的发展状况,以定性研究占优势,定量较弱;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研究年限均为1997-2005年,较短的研究年限和较长的预测期可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总的来说两类预测方法互补,综合两类方法的预测结果能够减弱单独定量或定性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中采用两类预测方法的均值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2010年的耕地面积分别为64351.48hm2和63073.31hm2;2020年的耕地面积分别为65620.63hm2和64250.96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