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价值观是个体在其自身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婚姻、恋爱等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它体现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在结婚对象选择过程中对各种条件的态度和看法上。在选择婚姻对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看看重的条件,这种对不同条件的看重,则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上的集中表现。本研究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个部分的研究对大学生婚姻价值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首先在访谈与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探讨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其次通过等级排列和聚类分析对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结构维度,编制大学生婚姻价值观量表;最后对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内涵包括31个关键词汇,5个主要类别,涉及到经济、审美、情感、人生追求、个人品质等各种条件与因素。(2)大学生婚姻价值观为二阶2因素一阶5因素的结构,包含内在精神需求、外在现实需要两个二阶因素及经济与物质基础、志趣与性格、感情与信念、审美需要、人品与为人五个一阶因素。(3)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婚姻价值观量表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统计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婚姻价值观的有效工具。(4)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在思考婚姻问题时,更加看中的是对方的个人品质、情感等内在的因素,对经济等外在条件的看重在次要程度。(5)性别差异上,女性大学生在外部现实需求与内部精神需求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说明性别对个体的婚姻价值观存在影响作用。(6)在外部现实需求维度上,大二和大四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一与大三年级,在内部精神需求得分上大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而大四年级的得分最低,各因素未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趋势。(7)在婚姻价值观方面,文科生在经济与精神层面的要求比理科生要求高,说明不同学科背景的差异对个体的婚姻价值观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科生在婚姻问题上倾向于理想化,而理科生相对比较务实。(8)在考虑婚姻问题时,城镇生源地的大学生比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对各项条件的看重程度更高,这一方面预示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个体婚姻价值观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取样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9)独生子女在经济与物质基础、志趣与性格、审美需求及外部现实需求和内部精神需求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说明不同的成长环境对个体的婚姻价值观念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离异家庭子女可能处于寻求安全感的考虑倾向于看重对方的外部现实条件,但在在内部精神需求各维度上,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对个体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10)不同的恋爱经历对大学生婚姻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未恋爱过的大学生对经济、审美等条件更加看重;有过失败情感经历的大学生在考虑婚姻问题时则更加的现实;相反的,正在恋爱中的大学生其婚姻价值观则倾向于理想化,对感情因素相对更加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