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视网膜在视觉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光照射在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上,细胞能将入射的可见电磁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视神经通路将信息传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进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图像。目前世界上的盲人约有3000万,如果用人工光感受器代替天然视网膜,对视神经产生电脉冲,则视觉功能可有望得以恢复。构建高分辨柔性人工视网膜系统,实现视神经准确对应是现代生物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恢复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官,视网膜在视觉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光照射在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上,细胞能将入射的可见电磁辐射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视神经通路将信息传到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进而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图像。目前世界上的盲人约有3000万,如果用人工光感受器代替天然视网膜,对视神经产生电脉冲,则视觉功能可有望得以恢复。构建高分辨柔性人工视网膜系统,实现视神经准确对应是现代生物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传统恢复视觉的方法是通过植入金属微电极输入电信号刺激残留的视神经;植入电极不仅与生物组织不相容,增加了手术难度,也给视障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天然视网膜有上亿神经细胞以复杂的方式连在一起。为了实现高分辨率,植入的人工视网膜应具有与天然感光细胞相当的光学传感和神经信号转导单元。本论文设计了基于光电响应聚合物微阵列的人工视网膜,它具有比神经元尺寸更小的光电信号转导单元。利用微加工技术,我们制备了光感受器阵列,每个感光单元为微米尺寸的金字塔结构,其中的共轭高分子和PCBM构成的半导体异质结以光致电荷转移原理实现光电转换。此外,由于叶酸在眼睛发育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且神经细胞高度表达叶酸受体,我们特别对光电响应高分子进行了叶酸修饰,经过特殊设计的人工视网膜可以通过神经细胞膜表面受体的识别及接触面积的增加增强神经刺激的效果。最终,我们通过外路手术把人工视网膜植入盲鼠视网膜下腔,术后盲鼠光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我们的工作展示了光电材料可以有效刺激视神经活动,为光激活神经元实现视神经准确对应和构建高分辨柔性人工视网膜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首先,我们将聚噻吩衍生物作为主要功能材料,构建光电转换器件,利用该器件进行多方面的视觉响应功能模拟。为了使其更加符合神经细胞刺激和精确信号转导的需要,我们不仅采用微结构加工的技术对人工视网膜的表面形貌进行周期性点阵结构的设计,而且使用叶酸对其进行修饰,多角度协同提升人工视网膜对神经的刺激效果。2、我们利用电子给体-受体异质结原理构建光电转换器件对其光电性能进行测试。研究发现,蓝光转换出的电信号可达百毫伏,满足神经刺激所需;对频闪可见光的及时响应也进一步验证了器件光电转换的快速性和灵敏性。通过浇铸的方法将模板的阵列图案转移至人工视网膜上,得到感光单元尺寸仅为3μm的周期性阵点,实现了单个神经细胞同时与多个感光点接触的目标,有利于人工视网膜与神经细胞之间进行精准的信息交流。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培养条件以及强弱光刺激之下,细胞均维持较好的生长发育状态。3、我们将神经细胞与人工视网膜共同培养,并对人工视网膜施加光照希望其可以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刺激神经细胞。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实时观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探针的发光强度,结果显示,在人工视网膜提供的光电刺激下,神经细胞与周围环境发生了信息的交流。进一步缩小光斑以刺激单个神经细胞,接受光照的细胞发生明显的钙离子内流,说明单个神经细胞可以被人工视网膜的单个像素点激活,构建的人工视网膜具备较高的分辨率。4、为证明我们构建的人工视网膜确实影响了神经细胞的生理活动,我们还对其突触素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这是由于钙离子浓度的增强仅是表观结果,细胞内部生化因子的表达才能更为直接地确定人工视网膜对其发育产生的实质性长久影响。另外,视网膜神经元层的突触结构决定了视觉功能,突触素是神经信号传递过程的重要因子,因此,对突触素的检测可更真实地反映人工视网膜对神经细胞的生理贡献。研究发现,和人工视网膜共培养过的神经细胞胞内突触素表达上调显著,这说明我们构建的人工视网膜具有调节神经细胞的功能。5、最后,我们通过巩膜外手术的方法把人工视网膜植入盲鼠视网膜下腔,以此取代光感受器。眼底光学成像验证了其生物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视觉电生理即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及瞳孔对光线反射(PLR)信号的增强证明人工视网膜实现了对神经的刺激和盲鼠视觉系统功能的恢复。该光电响应体系为实现高分辨率人工视觉系统和脑-机接口技术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移动计算和5G网络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催生出许多计算密集和延迟敏感的新型应用,如虚拟现实、在线游戏和实时视频处理等。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范式,在网络边缘端提供计算、存储和服务等功能,就近处理周边移动终端的服务请求,从而减少时延和能耗,提高终端用户的服务体验。由于MEC服务器的资源相对受限,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是MEC环境改善服务质量的关键。
作为信息存储的载体,存储器一直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占据了存储市场大部分份额的是以电荷俘获为机理的无机闪存,但是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无机闪存器件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将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存储需求。另一方面,有机半导体的发展为半导体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可能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半导体被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当中,基于有机电子学的有机存储器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作
尽管人类已具备相当高的科技水平,但对于地球内部还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处于强的高温高压状态,并且成分复杂,科学工作者们无法直接探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大部分对于地球内部理解来源于地震波数据的收集,和模型推演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理论计算模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理论结构预测方法和软件可以有效探索矿物在极端条件下的微观结构,有助于从地球高压物理角度出发,计算模拟矿物的物理性质。本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也是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目前我国每年的大豆消耗总量以及进口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进口大豆可达总需求量的80%。想要减少我国大豆对进口的依赖,提高我国大豆单产和总产量至关重要。大豆花叶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中遇到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大豆花叶病是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
在强调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氢气作为清洁能源在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氢气无色无味并且易燃易爆,因此需要发展高灵敏度的氢气传感器对痕量的氢气进行检测。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石墨烯敏感层的高灵敏度声表面波传感器,结合石墨烯的优异性质和声表面波传感器的优良特点,并辅以铂作为催化剂,将传感器的检测极限提高到500ppb。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氢气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包括各种氢
本文主要对陕西题材竹笛协奏曲中的地域性音乐特征进行研究。竹笛协奏曲是我国竹笛艺术发展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而陕西题材竹笛协奏曲将西方的作曲技巧与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相结合,在创作中融入我国民间地域的音乐文化和人文习俗,不仅拓宽了竹笛音乐作品创作的方向,同时也使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发展。本文对陕西题材竹笛协奏曲进行了分类和总结,整理出其在创作时运用的民间音乐素材,分析协奏曲中使用的竹笛演奏技法并探
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基薄膜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以及优异的筛分性,在海水淡化领域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是目前GO基薄膜在走向应用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作为过滤膜,一般通过制备超薄的GO基薄膜提升其水通量,但是大通量的超薄GO基薄膜往往牺牲了其在高压过滤过程中的长时间稳定性;作为界面光热蒸发器,GO基薄膜依然面临着表面和体相盐沉积带来的吸光率降低和水供应不足等问题。因此
本文主要研究连续值和整数值自回归模型的系数随机性检验问题.首先,利用局部最大功效检验法,构造了一元自回归模型参数的检验统计量,证明了统计量的极限分布为正态分布.通过随机模拟比较了局部最大功效检验法与经验似然检验法的优劣.并将其应用于澳大利亚一组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之中.其次,研究了二元自回归模型的系数随机性检验问题.构造了模型参数的检验统计量,在原假设下获得了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通过数值模拟说明本
深熔作用目前已成为高级变质岩研究中的热点,对岩浆起源以及造山带深部地壳活动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广泛出露,并且普遍发生深熔,形成大面积的深熔花岗岩,是研究深熔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以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德尔苏台及小庙子沟一带的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花岗岩以及含石榴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和吸收前人大量研究成果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对建筑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调节太阳光透过率和室内温度变化的智能窗逐渐成为节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因相变机理和材料属性的差异,智能窗呈现出多种种类,但目前制备兼具高柔韧性、全太阳光波段调节能力和自发响应刺激的特性的智能窗材料仍旧具有较大的挑战。我们的工作从温敏性聚醚分子出发,分别构筑了具有热响应性的聚氨酯长链结构以及聚氨酯交联网络结构,最终成功制备了低温下透明而高温下不透明的热致相变材料。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