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颈肩痛是疼痛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但由于诸多的原因,大多病例在临床上得不到确切的诊断依据,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针刀治疗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也缺乏客观的检查作为评价指标。本试验在针刀治疗前后对颈肩痛的患者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红外热像图的改变与患者的主观感受,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辅助诊断及评判疗效方面的可行性以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方法:
(1)实验仪器:是重庆飞洲光电技术研究院研发的WNⅢ0805型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
(2)研究对象:本院疼痛门诊就诊的颈肩痛患者,共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7~63岁。疼痛病程从1周至10年不等。
(3)实验步骤: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诉等,并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拍摄每个研究对象背部的红外热像图。针刀治疗一周后复查。
(4)数据测量:将颈肩部划分为12个区域,比较患者主诉疼痛部位所占区域情况与热像图上异常热区区域情况是否符合,测定治疗前后颈肩部温度,测定治疗前后颈肩部及整个异常热区范围,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
(5)数据分析:根据试验得到的数据,利用SAS统计软件处理。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治疗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对实验数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相关性,研究表示患者主观感受的VAS评分与表示客观结果的红外热成像检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结果:
(1)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显示患者主诉的颈肩部疼痛部位(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29和0.4414;
(2)针刀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红外热像图上颈肩部温度变化及整体异常热区范围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颈肩部异常热区范围变化无显著差别(P>0.05),整体来说,说明针刀治疗有效;
(3)急性与慢性疼痛的患者之间,针刀治疗前后VAS评分、红外热像图上颈肩部温度变化及异常热区面积变化均有无显著性差别(P>0.05),说明一次针刀治疗的疗效与病程长短无关;
(4)治疗前VAS评分与颈肩部温度呈正相关(P<0.05),相关性系数0.4200,但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与温度变化并无相关性(P>0.05),说明本次试验中VAS评分与红外热成像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确。
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疼痛的范围,可以客观地反映针刀治疗的有效性,为临床医生给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