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已经成为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然而,电波在对流层传播时易受到高山丘陵、地表建筑物、粗糙海面以及复杂气象环境等影响,传播特性将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因此,结合地理信息对复杂环境下的电磁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在雷达远距离目标探测、识别跟踪、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构建更加完善的无线电环境地图等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波已经成为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然而,电波在对流层传播时易受到高山丘陵、地表建筑物、粗糙海面以及复杂气象环境等影响,传播特性将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性能。因此,结合地理信息对复杂环境下的电磁态势进行分析预测,在雷达远距离目标探测、识别跟踪、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实现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构建更加完善的无线电环境地图等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电波传播的抛物方程模型源于对波动方程的近似,是一种电波预测的确定性模型。与诸多电波传播预测模型相比,其既能处理媒质的折射效应,也能同时考虑不规则地物带来的绕射效果,可方便地对气象条件、不规则地表环境等进行一体化仿真;结合分步傅里叶变换可以实现快速求解,计算精度和效率都很高,非常适用于区域级复杂环境中的电磁特性预测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基于抛物方程模型,对雷达电磁能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海上舰载雷达的覆盖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区域级真实城市环境建模及其电波传播特性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第一,详细推导了抛物方程模型。首先对三维直角坐标抛物方程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得到Feit-Fleck型宽角抛物方程的SSFT求解形式,并介绍了初始场和吸收边界条件的设置。针对传统抛物方程水平剖面近轴传播的限制,对柱坐标系下的前向抛物方程进行了推导和研究。利用抛物方程通解中三角函数的正交性,求解各电波传播模式的激励系数,并结合分步傅里叶变换实现了柱坐标抛物方程的步进迭代算法,通过数值算例,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方位面上的全向特性。第二,基于柱坐标抛物方程的雷达能量三维可视化及覆盖范围分析。首先,研究了电波能量三维可视化方法,从数字地图中提取计算区域的影像地图和高程地图,将其转换为柱坐标抛物方程对应的网格数据,同时计算出不同剖面处的空间电磁场分布并将其显示在三维真实地理环境下。结合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柱坐标抛物方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相较于准三维抛物方程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最后,将其分别应用到复杂地理环境和海洋环境中,对大区域复杂环境下的电磁态势进行仿真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海上舰载雷达的覆盖范围进行了分析。第三,城市环境电磁建模及电波传播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三维实体重建技术与柱坐标抛物方程结合的城市环境电波传播预测方法,从数字地图中提取城市建筑物高程矢量数据,建立立体光刻文件的拓扑数据结构,实现城市建筑群的三维几何模型重构。同时结合聚类算法并利用城市影像信息对地表环境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地表媒质赋予不同电磁参数,实现真实城市环境下同时包含建筑物信息和地表媒质参数的一体化电磁建模。最后,采用分步傅里叶柱坐标抛物方程法,对三维城市环境中电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第四,基于TWPE与CPE混合模型的城市环境电波传播研究。针对复杂城市环境中建筑物对电波传播后向散射的影响,在传统三维抛物方程模型的基础上,详细推导了Feit-Fleck型宽角双向抛物方程,对电波的前后向传播进行仿真计算,并将其应用于城市环境电波传播仿真分析中。数值算例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的考虑城区建筑物对电波后向散射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CPE与TWPE方法相结合,通过TWPE的双向传播特性对CPE进行修正,弥补CPE模型无法直接计算双向传播的问题。
其他文献
密集人群聚集,如果管理不当或突发意外事件,可能因人群拥挤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竞争性密集人员出口流率研究是竞争群集运动学的热点之一。本文搭建长8米×宽4米×高2米的房间并在其里面开展系列实验。通过改变人员竞争性、出口大小、出口位置探索不同竞争强度下的流率。文中通过提取记录行人的时间间隔、总疏散时间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通过控制出口宽度探索了不同竞争性下人群的疏散特征,实验组织54名志愿者开展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保持冬季室内温度的稳定舒适非常重要。而集中供热系统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能够在冬季寒冷气候下为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品质热源,改善人民生活,并且环保安全,价廉方便,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换热站作为连接热源厂热水和热用户暖气片等室内供热设施的中间节点,能够把热源厂的初始水温进行升降调控成合适温度后送给热用户。所以在不同的天
对地铁车辆而言,直线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而采用传统转向架已不能满足进一步提高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及降低轮轨磨耗,研究一种既能保证直线稳定性,又能改善曲线通过性的径向转向架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对主动径向转向架开展控制策略及动力学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比分析了传统、自导向和迫导向三种常规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并研究了其线路适应性。结果表明:自导向转向架
近年来随着地铁运营公司行车密度及车辆运量的提高,超负荷运转已成为常态,更容易出现钢轨波磨和车轮多边形磨耗等轮轨短波不平顺,其导致的高频激励极易引发转向架系统共振疲劳。针对地铁构架及其附属部件失效案例,本文基于地铁车辆结构动力学方法对构架开展振动疲劳研究,具有一定的设计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主要工作如下:(1)深入探讨了地铁转向架设计标准载荷与车辆服役载荷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现有标准针对转向架构架
隧道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地下水系统和岩溶发育的形态。随着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地学领域的应用,和地理空间信息系统(GIS)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使得区域夷平面的分析研究成为可能。青藏高原阶段性的隆升形成多级夷平面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本文基于GIS软件平台,利用DEM数据(SRTM3)对昌都地块中段及其邻区的起伏度、最大高程等地貌参数进行提取分析,将研究区划分出三级夷平面和三个构造地貌大区。同
地铁列车因其方便快捷、承载大等优点,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工具。然而,地铁列车运营事故屡见不鲜,其中由于车钩缓冲装置引起的列车脱轨事故不容小觑。因此本文以地铁列车的车钩缓冲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其详细的有限元模型,准确模拟了其轴向特性和运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编组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深入研究了不同工况下车钩缓冲装置的碰撞特性及其对列车脱轨行为的影响,对进一步分析钩缓装置在碰撞过程中的作用特性
新媒体交互的介入能使自然博物馆展陈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展示趣味性,更好满足观众观展和学习需求,对国内自然博物馆展品展示和公众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文章通过总结国内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优势,指出新媒体交互在自然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用的方向和设计方法。
深埋长大隧道工程中,高地温热害问题是该类隧道工程中常面临的一种地质问题,隧道高地温会导致工程中出现质量、进度、安全等问题。所以有必要对隧道区域内温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预测区域内的高温热害区段与热害程度,为隧道工程实际设计、施工提供理论指导与参考。本文以鲁朗隧址区的温度场及地温分布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基于鲁朗隧道现场勘察资料,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隧
近年来隧道火灾不断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大量学者开展了隧道火灾实验来研究火灾机理。开展隧道火灾实验时,由于全尺寸实验成本过高,许多学者采用了缩尺隧道实验。然而,对于隧道火灾领域,缩尺隧道实验使用的相似原理,并没有经过系统的验证,本文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系统性验证相似原理在缩尺隧道火灾中的适用性。本文实验建立了1:10的缩尺隧道(L)以及1:20的缩尺隧道(S),开展了对应全尺5、
社交网络异常结点检测是将社交网络抽象为图结构后检测其中异常结点。社交网络中的异常结点可能包含欺诈和虚假等有害信息,对社交网络的正常用户和平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检测这类异常结点对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近来在图领域表现优异的图神经网络在社交网络异常结点检测任务上的应用。在实际检测任务中重要面临两个挑战:(1)社交网络规模通常较大,普通的图神经网络难以直接训练,需要考虑计算效率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