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与苏童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两位重要的作家,他们的小说总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将人性真实的一面展示在读者面前,他们只是解剖者,不作任何评论,将解剖出来的留给我们去思考。他们从日常生活中的边边角角挖掘着被隐藏起来的人性,这就使得他们的小说有了极大的相似性,然而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感悟造成了他们的创作必然呈现出差异性。本文拟从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心理学等方面探究张爱玲与苏童小说创作的异同。将苏童与张爱玲进行比较,一方面是出于个人喜好,另一方面是因为苏童作为新时期的男性作家,能够绕开男权中心话语,站在“中性”的角度,想象着女性在男权社会压抑下的痛楚,还原女性作为“人”的面貌。张爱玲则更不必说,她对女性的独到刻画不仅颠覆了“五四”女性神话,更是对父权制文化的强烈批判。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两位作家的比较,以期窥探出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张爱玲的研究或是苏童的研究开拓出新的视角。本文选取张爱玲与苏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张爱玲与苏童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他们创作特点的概述,分别从日常生活叙事、女性形象两个方面论述他们的异同。指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约而同地消解了宏大叙事,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人”。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叙事不同于池莉、王安忆的日常生活叙事。在女性形象的刻画上,张爱玲不同于“五四”时期对女性美好的描摹,苏童也不同于其他男作家对女性善良纯真的幻想。因而,显现出他们的独特性。第二章具体从家庭题材的小说对文本进行细读,解读家庭里日常生活下的人性恶。主要从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女关系三个方面对他们的小说文本进行比较,发现在张爱玲笔下维系夫妻关系的不再是真爱,而是钱色,苏童的笔下的男性在婚姻中又显得无奈。父母与子女也不再和谐,要么是默默承受,要么是努力反抗。通过对家庭关系的解读,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第三章基于第二章家庭题材的作品的细读上,从叙事方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主要从意象和语言两个方面着手研究。意象上主要从色彩意象以及动物意象探讨.不同的色彩寄予着作家不同的情绪,然而同一色彩在张爱玲与苏童笔下又生发出不同的风貌。语言上指出二者的独一无二,张爱玲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苏童则把读者带入他那白描式的语言所营造的意境中,令读者不能自拔。第四章追根溯源,探析造成二者小说创作同中有异的原因:各自的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对人生感悟的不同,影响着作家的审美基调,传统文化中《红楼梦》、《金瓶梅》等以及西方现代意识的滋养是他们作品呈现出相似性的主要原因。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强调他们小说的创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