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潇湘八景”成立于中国北宋时期,包括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八处位于潇湘地区的景观。其后,“潇湘八景”这一题材依附于诗词和绘画传播到了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最终成为经久不衰的东亚地区文艺、美术等领域的一大主题,对东亚地区风景观的形成和风景评价标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潇湘八景”超越了地理和文化的局限,成为东亚地区的人们能够产生广泛共鸣的文化意象。“潇湘八景”在中国周边各个国家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各自的本土化过程,尤其在日本的发展独具特色,对我们研究八景文化这一课题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日本“潇湘八景”发展史的研究,不仅能够还原“潇湘八景”在日本的发展历程,使对“潇湘八景”研究的展开更为全面、客观;还能跳出本国视角的局限,把美术比较拓展到文化比较的层面,更精确的把握“潇湘八景”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点。本文运用美术和文化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围绕日本以“潇湘八景”为题材的绘画,梳理不同时代“潇湘八景”在日本的传播轨迹和发展形态,揭示中’日两国表达的共性和各自特点,并试图阐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方法,以及造成中日差异的深层原因和心理机制。第一章主要从源头上厘清“潇湘八景”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概况。首先从“潇湘八景”在中国产生的背景、后世的发展状况、包含的内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等诸多具象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潇湘八景”蕴含巨大文化衍生力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考察日本中世时期对“潇湘八景”的吸收。中世时期随着禅宗一同传到日本的“潇湘八景图”受到以将军为首的武家的热烈追捧,成为文化、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围绕在将军身边的知识阶层纷纷以“潇湘八景”为题吟诗作画。“潇湘八景图”由最初的画卷形式逐渐“转移”到日式房间内的屏风、隔扇上,因画面空间的不同产生了多景同幅的表现形式;同时,将“潇湘八景图”与传统的大和绘相结合,对八景按照四季排列,在内容上融入了日本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一过程充分反映出日本在模仿“潇湘八景”题材的同时,也逐渐使其本土化。第三章主要讨论日本近世时期“潇湘八景”题材的展开。近世时期,“潇湘八景”突破了书画题材范畴,演变成了八景文化现象。从室町时期后期起到桃山时代,八景素材的表现形式逐渐向以谣曲、俳谐、落语、净琉璃等为载体的通俗文艺形式过渡,为江户时代八景文化的“世俗化”做了铺垫。以八景为题的绘画同样呈现出“近世”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不仅以从中国而来的“潇湘八景”为题,还以日本模仿“潇湘八景”成立的各地八景为题;从接受阶层上来看,庶民阶层也参与到八景绘画的创作中来;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八景成了庶民喜爱的浮世绘的一大题材,浮世绘风景画中“潇湘八景”已经被悄然替换成日本的本土八景。通过对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作品的分析,无论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风格上来看,中国的“山水”已然变成了日本的“风景”。八景文化的日本本土化在近世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八景题材的见立绘。浮世绘中的见立绘使八景题材在江户时代实现了雅俗融合。见立绘早已脱离了八景题材单纯描绘自然景观的范畴,从描写对象上来看,几乎涵盖了江户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品风格迥异、立意繁多,以致现代观赏者很难寻觅中国“潇湘八景”踪影,单看画面内容已无从与“八景”联系到一起。以春信创作的《坐铺八景》为开端,江户时代出现的各种见立绘八景,如游里八景、美人八景、役者八景、爱好八景、道具八景,充分显示了八景题材具有强大的文化衍生力。可以说这个阶段,“潇湘八景”真正融入了日本的文化血脉,完全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第五章主要阐述日本近、现代时期美术中的“潇湘八景”。近代与现代日本画坛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但都面临着同一个时代课题:那就是如何实现日本画的近(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潇湘八景”的水墨画表现形式成为近现代日本画家在困境中寻找“日本画”本源的工具。也再一次说明了以“潇湘八景”为代表的中国水墨画早就融入日本美术的血液中,不可分割。综上所述,本课题完成了三个层次的研究,即:第一,按时间和阶段特点阐明了“潇湘八景”绘画在日本的传播状况和发展形态;第二,提炼出日本人独特的风景观和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特点;第三,用“见立”概念来探讨日本人对异文化的接受形态、方法。本课题运用了大量新材料、引入了“新”概念,充实了“潇湘八景”在美术、文化领域的研究。本课题的完成有利于挖掘传统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为国内中日文化交流及“潇湘八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