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以清水县时家村民间儿童游戏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t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儿童游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获知、健身、悦心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在儿童成长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论文以文化人类学为视点,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观察、访谈、书面资料收集整理等多种途径,对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时家村为中心的民间儿童游戏的分布、类型、特征、现存状况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共收集和整理民间儿童游戏达50多种,对该村流传的各种儿童游戏进行了描述与记录,并绘制了一些图式,做了一定归类,进行了深入论证。本论文的论证分析,主要从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认为地处关陇大山深处的时家村及周边村落中依然保存着丰富的具有原生态的民间儿童游戏,这些游戏的特性、结构等是与该区域的文化地理、群体心理等内在相融,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及教育意蕴。这些儿童游戏的传承对于文化符号的保存、儿童身心发展、大众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因此,在当下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民间儿童游戏的保护传承也是重中之重。  论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民间儿童游戏与文化生态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协调的关系;第二章,对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符号意义与文本意义进行分析;第三章,分析了民间儿童游戏在调节游戏个体及群体心理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分析了现代与传统语境中民间儿童游戏的利用与发展问题。
其他文献
本论文探讨了汉代骚体赋的溯源、概念、体制特征、发展衍变等等诸多问题,尝试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本论文首先追溯了骚体赋发展的源流,将汉代骚体赋的文体渊源上溯到楚国时期
姑苏古城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逐渐积累沉淀,具有浓厚的底蕴,支撑着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苏州历史文化名街语言景观实际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江南地域
旧读、又读是现代语文辞书注音中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而各家辞书对旧读、又读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出现了标注标准不一,标注体例混乱的情况。基于此,我们选取了《古今汉语词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