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使用抗生素防治已引起一系列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细菌素与抗生素都是由细菌分泌的,但细菌素无毒、无副作用、可被某些蛋白酶降解。本研究主要对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RC-XQ6产生的细菌素bacteriocin BRC-XQ6进行活性动态监测、分离纯化和N端序列的测定。镜检结果表明,Bt BRC-XQ6培养后14h为营养生长期、30h为孢子囊期、48h为晶体裂解期。BtBRC-XQ6营养体为杆状,菌端圆角,单个存在或成短链状;孢子囊杆状比营养体稍膨胀,囊内一端为芽胞,另一端有伴胞晶体;芽胞为透明、无色椭圆形状,伴胞晶体呈紫色菱形状。对cry杀虫晶体蛋白基因PCR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含有cry1和cy1I基因。提取的晶体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分子量主要在130 kDa左右,在70-100 kDa之间也有条带。BtBRC-XQ6的生长和细菌素活性变化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在0-8h内为对数生长期,其发酵上清液对指示菌Lm100526无抑菌或杀菌活性;10-34h为平稳期的中前期,对指示菌有明显活性,且活性呈波动性;36-72h时活性消失。菌株在26 h时产生的细菌素具有最大抑菌活性。Bt BRC-XQ6与指示病原菌Lm100526无细胞发酵上清液或细胞悬浮液共同培养Bt BRC-XQ6的诱导实验结果并未发现该方法能有效诱导BRC-XQ6细菌素的产生,推测该细菌素为非诱导型细菌素。使用70%饱和硫酸铵可有效沉降细菌素。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凝胶原位活性检测,可大致判断该细菌素的分子量在10kDa左右。对该细菌素的进一步分离经历了葡聚糖G50凝胶色谱、阴离子交换色谱以及C1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最后收集的活性组分蛋白为43 μg/mL,活力为224 U,回收率为12.7%。对分离得到的具有抑菌活性的单一物质转PVDF膜并剪下目的条带,采用Edman降解法测得N端序列为DQ(N,T)EW(S,A)VP(天冬氨酸-谷氨酰胺-(天冬酰胺,苏氨酸)-谷氨酸-色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脯氨酸)。利用BLASTp将该序列与NRDB蛋白质数据库中的数据库进行序列比较,未发现与之序列相似或一致的细菌素序列,由此推测,该细菌素可能是一种新的细菌素。对其结构进行研究,能够为研究、开发新型天然抗菌物质提供理论价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