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是热带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大气信号,其活动及异常对热带地区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异常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由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OLR资料以及1981~2009年第二代最优插值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时-空谱分析、Wheeler-Kiladis时--空交叉谱分析、时滞相关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是热带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大气信号,其活动及异常对热带地区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异常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由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OLR资料以及1981~2009年第二代最优插值的全球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时-空谱分析、Wheeler-Kiladis时--空交叉谱分析、时滞相关分析、概率分布分析等方法对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变频特征及其与海温、非绝热加热的联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还利用新一代大气气候模式CAM5对海温的变化引起非绝热加热的改变,进而对热带大气低频振荡频变频产生调节作用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表现为,冬季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范围更长,夏季相对较短。同时,夏季的中心周期较冬季中心周期短。热带印度洋地区的低频周期范围相较于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周期范围要长。在热带印度洋地区,中心周期倾向于更短的低频周期,而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则倾向于更长的低频周期。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频率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周期随季节转换的变化主要有四个类型,即Ⅰ型——小波显著低频周期由长周期向短周期变化;Ⅱ型——由短周期向长周期变化;Ⅲ型——周期维持在某一个频段内变化不明显;Ⅳ型——周期向两个频段变化。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周期的变化与海温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海温的升高,热带大气更倾向于周期较短的低频运动,而随着海温的降低,大气更倾向于周期较长的低频运动。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周期的变化也与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变化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对流层内,非绝热加热率的变化滞后于海温的变化,当对流层中、下层,特别是中层非绝热加热率增高时,热带印度洋地区大气低频振荡周期有缩短的趋势,而当非绝热加热率减小时,周期则有变长的趋势。结合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的结果以及有关移动性波动CISK理论表明,海温的变化会影响其对大气的热力作用,从而影响热带地区能量的交换,进而影响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的强弱。对流活动增强或者减弱又会影响其潜热的释放。整个个过程使得对流层中下层的非绝热加热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周期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东亚地区冬半年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系统的控制。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东亚冬季风系统不仅受到热带强迫过程的影响,在近几十年来,高纬度地区气候响应日益凸显,高纬度强迫过程对东亚冬季风系统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热带和高纬度强迫角力导致东亚冬半年气候异常更加复杂,并存在强烈的季节内变异现象。大陆积雪和海洋作为北半球高纬度主要的下垫面,其异常变化对东亚冬半年气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灾害频繁发生,然而相较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灾害天气延伸期预报的可预报性和预报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过去研究多关注季节内振荡对持续性降水和洪水的影响,对夏季高温热浪及热带气旋的季节内尺度变化机制及其相关的延伸期预报方法甚为匮乏。本文基于多套全球再分析资料、次季节预报数据,结合数值模式敏感性试验,利用多种气候诊断方法,对东亚夏季热浪和热带气旋的次季节变化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2% lidocaine with Pneumatic injector spray in facial beauty therapy. Methods 24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n =
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产生的多层层状云系,是三江源地区秋季的主要降水云系,也是人工增雨的主要作业对象。本文利用第一次三江源地区飞机观测试验期间的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article Measuring Systems,简称PMS)资料,通过垂直微物理结构特征、各高度层云粒子相态的综合判定和粒子谱分布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地区秋季一次多层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特性,探讨了云粒子增长机制;通过飞机播撒AgI焰剂水平
在海气相互作用中,湍流热通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它反映了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然而,由于缺乏湍流热通量长期观测资料,北太平洋年代际尺度的海气关系的研究面临很大困难。本文根据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国际海洋气象档案(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International Maritime Meteorol
由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秋汛期特大暴雨是造成海南岛大范围洪涝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2000年、2008年和2010年10月份海南岛东半部的三次重大洪涝灾害就是由该类暴雨引发的。为了系统研究此类暴雨形成、加强和维持的机制,增进对热带地区暴雨的认识,本文利用海南省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卫星、多普勒雷达以及NCEP、ECMWF 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扰动和弱冷空气引发的海南岛秋汛期特大暴雨的
由卫星资料反演的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是天气学、气候学的重要科学资料,然而,目前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解算的精度尚存在较多问题,限制了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参数的实际应用,如何提高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已成为卫星气象学的一项待解难题。准确的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将会大大提高天气分析和数值预报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气象卫星立体像对云顶高度和云移动速度解算方法是一种全新的、高精度的云几何参数解算方法。目
地表发射率在卫星资料的数值模式同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地表发射率也可以用于监测土壤水分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相对于其他波段的电磁波而言,微波对云层独特的穿透性使得微波资料在有云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地表覆盖的多样性和陆地物理特性的复杂性,对陆面微波地表发射率的理解较洋面的微波发射率少。地表发射率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气温、水汽和地表温度等大气、地表参数反演的误差。目前,正需要发展
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台风“麦莎”(Matsa)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资料的对比验证,此次模拟结果很好的再现了台风“麦莎”从登陆前最大强度时刻到登陆后一直北上进入山东半岛的过程。根据台风登陆前后下垫面的不同,分别推导出两组大气运动方程组,利用模式输出资料,研究台风登陆前的正压波动结构的特征及登陆后摩擦对正压波动特征的影响。台风登陆前,对推导出的柱坐标系下(不考虑地形和摩擦)
本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资料、CMAP和ERSST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和统计动力诊断方法,围绕“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的气候效应及成因”这一主题,以两种副热带西风急流指数的定义和计算为切入点,分析了它们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发现它们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区域气候异常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角动量输送、热带SST、平均经圈环流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