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中硬围岩环境下TBM卡机机理与对策研究——以西藏DXL隧道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t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往大埋深、大断面方向发展。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容易遇到高地应力环境,在这类环境中开挖隧道,容易造成围岩出现大变形。至今,人们对于高地应力环境下软弱围岩出现大变形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高地应力环境中硬围岩出现大变形的研究较少。  西藏DXL公路隧道的围岩属于中硬围岩,在TBM掘进过程中,由于高地应力的影响,围岩出现了严重的收敛变形,导致TBM掘进至桩号K10+209时出现卡机。本文依托DXL公路隧道工程,研究在高地应力中硬围岩环境下,围岩出现大变形导致TBM卡机的机理。  主要研究手段为:首先调查隧道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所处地质环境有一个直观认识;通过地应力理论估算、水压致裂法以及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来研究隧址区的地应力环境;针对岩体在隧道开挖过程的应力应变特性开展了三轴压缩、三轴卸荷岩石力学实验,获得岩体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  以前面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围岩变形、应力的理论分析和采用FLAC3D进行开挖数值模拟,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与TBM护盾与围岩的空间关系联合起来求得围岩与护盾之间的摩擦力,最后将TBM推力及TBM掘进速率考虑进来得出DXL隧道TBM的卡机机理;最后,根据TBM出现卡护盾的成因提出TBM卡机的预防和脱困对策。  本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以隧址区地应力研究成果为依据,通过岩石强度应力比法(RC/61<2.5)、应力比法(I1/I01≈2)和经验法(61>20MPa)判断隧道处于高地应力环境。  2.围岩以条带状混合花岗片麻岩为主,由岩石三轴力学试验获得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为83MPa,经过折减后得到岩体的单轴抗压强度为30.2MPa,同时参考成勘院的试验成果:岩体湿抗压强度介于40~80MPa之间,由此综合判断出隧道围岩属于中硬岩。  3.根据围岩开挖卸荷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通过弹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及应变软化理论来研究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得出应变软化理论所分析成果与实际相吻合。同时应用FLAC3D进行隧道开挖数值模拟,验证并补充了应变软化理论分析成果。  4.由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成果,结合TBM护盾与围岩的空间关系,获得TBM护盾与围岩间的摩擦力。判断出摩擦力远大于TBM最大推力。  5.结合DXL隧道K10+209段现场TBM卡机的实际情况和TBM掘进速率的统计资料得出围岩的变形速率和TBM在此段的最小掘进速率应大于0.4m/h,才能在围岩挤压住护盾前掘进通过,避免TBM出现卡机。  6.针对TBM卡机成因提出相应的预防、解决措施,为类似项目提供工程经验。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众多城市纷纷上马地铁项目。同时,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下空
随着近期地震的频繁发生,各地建筑物受到了或轻或重的损坏,抗震加固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制定了新的抗震加固规范和建议。在震区的多层框架结构由于当地抗震烈
目前,桥梁工程的重点已经从新桥的设计逐渐变成了新建与养护加固并重的阶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桥梁结构在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安全运营,须进行桥梁的监测、维护与管理策略研
自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所发生的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人们对抗震研究的重视日益增加,尤其对于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各种耗能减震技术层出不穷。防屈曲耗
我国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还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特别是工业产业排放的工业污水,使城市水资源水质下降,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工业废水,尤其是印染废水以其成分复杂、色度深、水质变化大可生化性差等的特点成为较难处理的污废水之一。因此高效经济的处理印染废水不仅对印染行业,对大家的生活环
桩基础已经在工程领域普遍使用,随着上部荷载的不断增加以及沉降控制的要求,人们也不断改善着桩基础的施工工艺。钻孔灌注桩就是被铁路、公路广泛使用的一种桩型,但是其成孔
分析了西南某岩质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条件,分别采用Sarma法、三维楔形体法等分析了各种工况及不同开挖锚固情况下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结合实际分析了预应力锚索加固
如今,框支短肢剪力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上部短肢墙数量较多,在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短肢墙
桩筏基础是高层建筑普遍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目前对于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共同作用的研究已取
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框架的破坏机制密切相关。实验研究表明,梁先屈服,可使整个框架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增大,抗震性能较好。四川汶川地震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