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对历史的重视和对史学人物独特的评价同样对中国的社会和学术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是以毛泽东对北宋几位历史人物——宋太宗、王安石、司马光的评价为着眼点,系统探究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宋太宗军事上无能,政治上不择手段,志大才疏。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主要围绕“雍熙北伐”失败展开,是因为他重视并善用“诱敌深入”战术,多次评价表示了他对这次战役失败的惋惜。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异于旁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站在领袖的高度以平视的角度评价宋太宗,较封建史家更为大胆;这与他对碌碌无为的帝王一贯鄙视有关。毛泽东对王安石的关注从青年时代开始,认为他有专才但无通识。因为不能深入了解社会,所以导致变法失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深知了解社会与否对社会变革的成败有重要影响。毛泽东最欣赏王安石“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先后在与刘大杰谈话和田中角荣访华时两次谈到。毛泽东对王安石的评价受政治影响的因素较多。毛泽东认为司马光有恒心、有毅力,处事有原则,并由此得到了启示:有才气的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同时他也对司马光《资治通鉴》中体现的“治国就是治吏”、军事对政治的重要作用等史学思想比较欣赏。毛泽东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毛泽东读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重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善用历史教育党员干部,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时强调人物的历史作用标准,强调政治需要。这是他评价历史人物异于常人的重要原因。他的这些做法和认识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关心历史的研究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他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过于强调人物历史作用的标准忽视了道德的约束,过于强调历史的政治作用,都对史学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