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在耳内镜下使用自体听骨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室成形并听骨链重建术,观察其短期疗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耳鼻喉科于2015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治疗的43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自体听骨在耳内镜下行鼓室成形并听骨链重建术,探讨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术后听力恢复效果的因素,所有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听力学评估,并统计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耳内镜下使用自体听骨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鼓室成形并听骨链重建术,观察其短期疗效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耳鼻喉科于2015年5月至2021年1月期间治疗的43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自体听骨在耳内镜下行鼓室成形并听骨链重建术,探讨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影响其术后听力恢复效果的因素,所有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听力学评估,并统计在纯音测听检查中各言语频率(0.5k Hz、1k Hz、2k Hz和4k Hz)的平均气导听阈、平均骨导听阈及平均气骨导差值,比较手术前后各数值的变化,术后对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分析影响术后听力效果的相关因素。本研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3例患者中,男性29例,平均年龄为45.21±12.86岁;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44.50±11.41岁。病程时长0.25~60年,平均17.58±15.87年。患耳左耳24例,右耳19例。耳内镜下观察鼓膜状态,其中松弛部穿孔14(32.6%)例,紧张部穿孔24(55.8%)例,无穿孔5(11.6)例。咽鼓管开放正常24(55.8%)例,异常19(44.2%)例。听骨链中砧骨长脚部分缺失10(23.3%)例;锤骨或镫骨部分丢失29(67.4%)例;锤骨或镫骨、砧骨部分丢失,但镫骨底板尚存4(9.3%)例,按顺序分为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其他伴随症状有眩晕3例,耳痛9例,耳鸣20例。(2)术前平均气导听阈值为47.09±11.82d BHL,术后平均气导听阈值为40.90±12.43d 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测试频率的升高,各频率段的气导听阈差异逐渐减小,其中0.5k Hz和1k Hz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k Hz和4k Hz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骨导听阈为26.37±11.20d BHL,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26.19±12.28d B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频率段的骨导听阈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气骨导差值为20.73±13.06d B,术后平均气骨导差值为14.71±7.47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进行纯音测听检查,以平均气骨导差≤20d B为有效,其余为无效病例,统计不同因素的术后有效率。其中男性和女性的有效率分别为62%和64%;左侧患耳和右侧患耳的有效率分别为71%和53%;鼓膜不同部位的状态治疗有效率不同,其中穿孔位于紧张部的治疗有效率最低,为58%;穿孔位于松弛部的治疗有效率为64%;而无穿孔的患者有效率为80%;咽鼓管功能正常和异常的有效率分别为79%和42%,影响比较明显;听骨链损伤程度对有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轻度和中度损伤的有效率分别为91%和63%,而5例重度损伤的患者中没有一例治疗有效。结论:(1)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可以在耳内镜下使用自体听骨进行鼓室成形术,并重建听骨链,其短期疗效较好,患者术后听力显著提高;(2)使用自体听骨重建听力可以有效改善患耳的平均气导听阈及平均气骨导差,但对平均骨导听阈的影响尚小;(3)使用自体听骨重建听力,术后低频听力提高比较明显,特别是在0.5k Hz处,效果显著;(4)影响术后听力恢复效果的显著因素有入院时平均气骨导差值、咽鼓管功能及听骨链损伤情况;由于国内目前相关研究偏少,总体样本数据量较少,更多影响因素仍需期待更多更高质量的多中心研究证实。
其他文献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快速生长的常绿针叶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是十分重要的木材和纤维资源。但是由于近年来受大气氮沉降的影响,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下降、生长迟缓等的问题逐渐凸显,影响了林地生产力的长期保持。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究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养分的具体影响,本文以四川省洪雅县八面山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肾内科住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按照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资料收集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临床资料(原发肾脏疾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既往肾内科住院次数、既往是否发生感染、既往抗生素使用情况、透析龄、透析频
棕色脂肪通过快速分解挥发性脂肪酸实现非颤栗性产热,新生羔羊的棕色脂肪主要分布在肾脏的周围,呈棕褐色,富含大量的线粒体,是羔羊刚出生时供能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的重要产热器官。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出生1天羔羊的肾周脂肪为棕色脂肪,随着羔羊的生长发育,棕色脂肪逐渐转变为白色脂肪。Micro RNA(miRNA)是十分保守的一种长度大约为18-23个碱基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在棕色脂肪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
在科学技术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都需要构造线性方程组.为了有效的解大型稀疏方程组,我们采用迭代法.对迭代法而言,我们常考虑其收敛性及收敛速度.因此本文在2PPJ迭代法的基础上,研究了高阶2PPJ迭代法收敛的条件,并通过预条件P=I+Q加速高阶2PPJ迭代收敛的速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文章所涉及的定义如Jacobi迭代,矩阵A的谱半径ρ(A),Z-阵,L-阵,M-阵,(q,r)相容次序矩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社会许多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借助不同实体拥有的数据进行联合计算.在这个过程极易发生隐私泄露.因此,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实现数据共享来进行联合计算,成为信息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很多隐私保护问题都可以用安全多方计算方法解决,安全多方计算成为信息社会隐私保护的关键技术.安全多方计算在保护私密数据隐私的前提下,使得
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是我国竹林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其危害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但同时该虫又是一种资源昆虫。由于现阶段长足大竹象的防治策略不能兼具虫害防治与资源开发,因此以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为靶标,对昆虫觅偶行为进行调控是害虫绿色防控的一条潜在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前期长足大竹象转录组数据克隆得到一个新的性信息素结合蛋白基因Cbuq PBP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给我国水禽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首次于DTMUV上探讨了DTMUV E蛋白载体疫苗异源prime-boost免疫策略的疫苗效果,旨在提升DTMUV疫苗免疫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免疫雏鸭后诱导血清抗体水平分析将170只1日龄雏鸭随机均分为五组(34只/组,其中每组另取10只攻毒处理),第一组(ads/ads组
压力容器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部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外压容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采取相应措施使外压容器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内容。自增强处理是提高压力容器承载能力的有效措施。自增强处理关键在于如何使容器在投入生产之前获得良好的预应力。将温差预应力自增强技术应用于压力容器,其操作方式是在圆筒体内外侧施加温差载荷,稳定一段时间后,清除温差载荷,此时器壁内便形成有利的残余预应力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是一类能够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在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调节根际微环境、稳定植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速生、经济、先锋、用材树种,在我国林业生产及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尾松作为一种广谱性ECM真菌共生树种,能与多种ECM真菌共生形成菌根,林下ECM真菌资源丰富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在α疱疹病毒亚科中,UL6蛋白一般在细胞核内发挥功能,但是目前对于DPV UL6蛋白如何进入细胞核这一问题尚未阐明。本文通过构建重组病毒以及间接免疫荧光等实验方法发现UL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并进一步阐明DPV UL6蛋白的入核机制,以及对构建的病毒突变株进行疫苗潜力评价。围绕上述目的,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获得的结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