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盘尾丝虫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感染和分布情况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盘尾丝虫病是由福斯盘尾丝虫(Onchocerca fasciata)寄生于骆驼项韧带及其它部位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可引发寄生部位形成结节,进而发生钙化或被机体溶解和吸收,最终完全被结缔组织代替,而幼虫可进入淋巴和血液循环,两者皆可对骆驼健康和驼肉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弄清福斯盘尾丝虫的形态、所致病变及在骆驼及传播媒介体内的感染和分布情况,为骆驼盘尾丝虫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对盘尾丝虫不同时期的结缔组织包囊进行了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虫体会在寄生部位引起寄生虫性肉芽肿,初期虫体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反应带较薄;中期虫体开始死亡,并开始坏死,周围炎性反应带增厚;末期虫体有的形成钙盐沉淀,有的被机体溶解和吸收,最终被结缔组织完全替代。对盘尾丝虫成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角皮具有独特的纹饰,并且雌雄虫角皮差别明显:雌虫脊突明显,且各段有所差异,体前端脊突间距为9.52~15.24μm,具环纹、纵线,环纹宽3.93~4.29μm;体后端脊突明显,环纹消失,脊突间距38.64~47.73μm。雄虫全身角皮纹饰基本一致,纹路简单且单一,没有脊突和纵线,只有环绕身体的环纹,虫体前端环纹宽2.96~4.07μm,虫体后端环纹宽3.74~4.02μm。对双峰驼活动地区的曲囊库蠓(Culicoides puncticollis)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剖解,以进一步确定福斯盘尾丝虫传播媒介,并对盘尾丝虫在传播媒介中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8月、2015年8月、2017年8月和9月的感染率为1.35%~8.14%,平均感染率为3.84%,感染强度为1~2条/只。最后,对骆驼面部、四肢、腹部、颈部的肌肉和皮肤,肩前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进行了微丝蚴的检查。最终在所采骆驼的颈部皮肤和肌肉、面部皮肤中分离到微丝蚴,其密度为3~19.5条/g,平均密度为8.4条/g,而在其他部位没有分离到微丝蚴。
其他文献
目的:1、基于癌干细胞的耐药性,通过CTX体内干预连续传代的方法富集肾上腺皮质癌干细胞并评估其效率,为寻找肾上腺皮质癌干细胞提供更多选择的途径。2、探讨肾上腺皮质癌干细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两大问题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人们的共识。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和动力源,其相关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产业化的瓶颈。其
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高速发展时期,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是有效的途径,同时光催化在光能的利用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光催化可以较好的驱动Fe循环,同时结合Fe2+对过硫酸盐的活化作用释放出硫酸自由基(SO4·-),同时由于系统内的相互作用,会同时出现其他活性物种(如·OH,·O2)。1.通过重结晶再煅烧制备了 g-C3N4/ZnO与g-C3N4/Bi2O3光催化剂,并采用XPS
目的:评估血清白蛋白、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一线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
随着东莞电网近几年迅速发展,电力设备数量逐渐增多,网络结构也更加复杂。目前,调度端面临着检修工作量大、工作流程复杂、应用系统不够智能化、操作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对调
众所周知,建筑成本较高的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其建筑功能多样,同时人员与财产高度密集;故灾害发生之时较于普通建筑物来讲,其存在的风险较大。毫无疑问,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依据。价格竞争机制引入电力系统形成电力市场后,对短期负荷预测的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负荷预测的研究己
隐喻是认知隐喻学的基本理论,与传统隐喻学不同之处在于,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形成于人的思维,表现于人的语言。其工作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投射,是一种事物的概念域到另
目的通过重组质粒载体,慢病毒包装转染技术,体外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p53的表达之间关系,同时研究敲低lncRNAp53urlnc对舌鳞癌细胞(SCC-3)的影响,为将来舌鳞癌的治疗
砖石古塔是古建筑中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在长期的保存过程中受到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因我国地震频发,造成多数砖石古塔结构破坏,所以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