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赣江中下游河段(章江、贡水交汇之处到汇入鄱阳湖段)布设12个采样断面,通过详细记录现场实况(天气、温度、环境现状、水位变化等),于2019年1、4、7、10、2020年1和4月对赣江底栖动物、浮游生物进行实地采样。采用统计法分析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年内、年度、不同水情下的群落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点,与2009-2010年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赣江中下游水生态系统近10年变化规律,并探讨赣江水质现状、水文情势和栖息地面积变化对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丰度的影响。最后得到影响水生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水情、栖息地面积大小的相关关系,可为保护赣江中下游生物栖息地物种多样性积累数据及赣江健康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资料。采样调查期间共测出底栖动物21种,软体动物最多有10种;其次为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有6种和5种;分别占比47.62%、28.57%和23.81%。年内不同断面底栖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其河道各断面生物密度范围为0~425.8ind./m2,生物量范围为0~857.8g/m2;不同水情下底栖动物枯水期检出18属,占比50%,优势种有3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1548)、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Y=0.0443)和浅白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pallens)(Y=0.0248);平水期共检出12属,优势种有2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2691)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Y=0.0243);丰水期检出3属,其优势种为骨河螺(Y=0.0595)。底栖动物全年香浓威纳指数H’平均变化范围在0~0.95之间,而丰富度指数d _M相对较高平均范围为1.03~2.62,均匀度指数J’全年最差平均范围仅有0~0.33。浮游动物共检出4纲17科41属。其中轮虫最多,有25种,主要以晶囊轮虫为主,占比60.98%,枝角类和桡足类次之,分别有7种和5种,占比为17.07%和12.20%,原生生物最少,只检测出4种,占9.76%。其中优势物种为晶囊轮虫。丰水期平均密度407个/L,而枯水期只有189个/L。浮游植物由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和隐藻组成,其中绿藻、硅藻和蓝藻种类数较多,依次检出15、12、8种,其余三门藻类种类数相同,都检出2种。枯水期检出6门29种,其中绿藻最多为13种,枯水期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是蓝藻(cyanobacteria)(Y=0.5524)、隐藻(cryptophyta)(Y=0.0244)、硅藻(diatom)(Y=0.0674)和绿藻(green algae)(Y=0.2300);平水期检出6门24种,其中硅藻有10种,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蓝藻(cyanobacteria)(Y=0.1073)、隐藻(cryptophyta)(Y=0.0412)、硅藻(diatom)(Y=0.4378)和绿藻(green algae)(Y=0.2279);丰水期检出6门19种,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蓝藻(cyanobacteria)(Y=0.2587)、硅藻(diatom)(Y=0.1254)和绿藻(green algae)(Y=0.4627)。各断面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13.1万个/L~271.5万个/L,生物量范围为0.1752 mg/L~4.6513 mg/L,枯水期(2.3886 mg/L)>平水期(0.7540 mg/L)>丰水期(0.4292 mg/L)。全年香浓威纳指数H’平均变化范围在1.1525~1.3342之间,而丰富度指数d M相对较高平均范围为1.1767~1.8255,均匀度指数J’全年最差平均范围仅有0.3423~0.4297。2009-2010年度底栖动物平均丰度高于2019-2020年67.6 ind./m2,其中平水期丰度差异最大,丰水期、枯水期较小;按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相较于十年前后赣江流域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而言,其中丰度变化较大,整体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而生物量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十年前96.21 ind./m2,其中丰水期差异度最大。就生物量而言,2019-2020年度平均生物量高于2009-2010年0.235mg/L,其中枯水期差异度最大,丰水期和平水期生物量差异度较小,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浮游植物就丰度而言,2009-2010年平均只有809967ind./L,相较于近两年浮游植物的丰度仅为其三分之一。其中枯水期差异度最大,其次为平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度最小;而生物量变化趋势与丰度基本一致。赣江中下游河段1959-2010年年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四个水文站整体是一致的,都呈增长趋势,按平均流量大小依次为外洲站>峡江站>吉安站>栋背站。栋背站建坝前后月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可知,枯水期流量有所增加,丰水期下泄流量降低的趋势,体现出万安水库的防洪、灌溉的调蓄作用;而峡江水利枢纽因运行时间较短,分析结果还未能起到防洪作用。赣江中下游河段各个断面的TLI值处于42.2~46.2范围内,均值为44.31,表明赣江中下游河段水质状况相对良好,处于中度营养状态。对赣江流域水生生物和水样数据处理得到其丰度、生物量和8个环境因子进行两者之间得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得到氨氮、磷酸盐和COD是影响赣江流域水生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将赣江中下游河段多年水文情势与水生生物丰度分析得:就底栖动物而言,中游河段流量与底栖动物丰度成正相关,下游河段确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于浮游动物来说,中游河段流量与浮游动物成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浮游植物来讲,其中枯水期和丰水期,中游河段流量与浮游植物丰度成正相关关系,赣江下游仅吉安-峡江段成负相关关系;而平水期,与枯水期和丰水期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反。总之,赣江沿程流量增加对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丰度起促进作用,对浮游动物丰度影响较小。栖息地面积变化对底栖生物、浮游植物的影响:底栖动物通过分析河段面积变化与其丰度趋势变化得出赣江中下游河段生物栖息地面积的变化基本与河道底栖动物的丰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与底栖动物基本一致;浮游植物的丰度与栖息地面积变化分析可见,浮游植物丰度与栖息地面积变化成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