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中下游河段生物栖息地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来源 :南昌工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u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赣江中下游河段(章江、贡水交汇之处到汇入鄱阳湖段)布设12个采样断面,通过详细记录现场实况(天气、温度、环境现状、水位变化等),于2019年1、4、7、10、2020年1和4月对赣江底栖动物、浮游生物进行实地采样。采用统计法分析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年内、年度、不同水情下的群落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特点,与2009-2010年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赣江中下游水生态系统近10年变化规律,并探讨赣江水质现状、水文情势和栖息地面积变化对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丰度的影响。最后得到影响水生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水情、栖息地面积大小的相关关系,可为保护赣江中下游生物栖息地物种多样性积累数据及赣江健康生态系统提供可靠的资料。采样调查期间共测出底栖动物21种,软体动物最多有10种;其次为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分别有6种和5种;分别占比47.62%、28.57%和23.81%。年内不同断面底栖动物种类数差异较大,其河道各断面生物密度范围为0~425.8ind./m2,生物量范围为0~857.8g/m2;不同水情下底栖动物枯水期检出18属,占比50%,优势种有3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1548)、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Y=0.0443)和浅白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pallens)(Y=0.0248);平水期共检出12属,优势种有2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Y=0.2691)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Y=0.0243);丰水期检出3属,其优势种为骨河螺(Y=0.0595)。底栖动物全年香浓威纳指数H’平均变化范围在0~0.95之间,而丰富度指数d _M相对较高平均范围为1.03~2.62,均匀度指数J’全年最差平均范围仅有0~0.33。浮游动物共检出4纲17科41属。其中轮虫最多,有25种,主要以晶囊轮虫为主,占比60.98%,枝角类和桡足类次之,分别有7种和5种,占比为17.07%和12.20%,原生生物最少,只检测出4种,占9.76%。其中优势物种为晶囊轮虫。丰水期平均密度407个/L,而枯水期只有189个/L。浮游植物由蓝藻、绿藻、硅藻、裸藻、甲藻和隐藻组成,其中绿藻、硅藻和蓝藻种类数较多,依次检出15、12、8种,其余三门藻类种类数相同,都检出2种。枯水期检出6门29种,其中绿藻最多为13种,枯水期的优势种有4种,分别是蓝藻(cyanobacteria)(Y=0.5524)、隐藻(cryptophyta)(Y=0.0244)、硅藻(diatom)(Y=0.0674)和绿藻(green algae)(Y=0.2300);平水期检出6门24种,其中硅藻有10种,优势种有4种,分别为蓝藻(cyanobacteria)(Y=0.1073)、隐藻(cryptophyta)(Y=0.0412)、硅藻(diatom)(Y=0.4378)和绿藻(green algae)(Y=0.2279);丰水期检出6门19种,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蓝藻(cyanobacteria)(Y=0.2587)、硅藻(diatom)(Y=0.1254)和绿藻(green algae)(Y=0.4627)。各断面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13.1万个/L~271.5万个/L,生物量范围为0.1752 mg/L~4.6513 mg/L,枯水期(2.3886 mg/L)>平水期(0.7540 mg/L)>丰水期(0.4292 mg/L)。全年香浓威纳指数H’平均变化范围在1.1525~1.3342之间,而丰富度指数d M相对较高平均范围为1.1767~1.8255,均匀度指数J’全年最差平均范围仅有0.3423~0.4297。2009-2010年度底栖动物平均丰度高于2019-2020年67.6 ind./m2,其中平水期丰度差异最大,丰水期、枯水期较小;按生物量大小依次为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相较于十年前后赣江流域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而言,其中丰度变化较大,整体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而生物量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十年前96.21 ind./m2,其中丰水期差异度最大。就生物量而言,2019-2020年度平均生物量高于2009-2010年0.235mg/L,其中枯水期差异度最大,丰水期和平水期生物量差异度较小,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浮游植物就丰度而言,2009-2010年平均只有809967ind./L,相较于近两年浮游植物的丰度仅为其三分之一。其中枯水期差异度最大,其次为平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度最小;而生物量变化趋势与丰度基本一致。赣江中下游河段1959-2010年年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四个水文站整体是一致的,都呈增长趋势,按平均流量大小依次为外洲站>峡江站>吉安站>栋背站。栋背站建坝前后月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可知,枯水期流量有所增加,丰水期下泄流量降低的趋势,体现出万安水库的防洪、灌溉的调蓄作用;而峡江水利枢纽因运行时间较短,分析结果还未能起到防洪作用。赣江中下游河段各个断面的TLI值处于42.2~46.2范围内,均值为44.31,表明赣江中下游河段水质状况相对良好,处于中度营养状态。对赣江流域水生生物和水样数据处理得到其丰度、生物量和8个环境因子进行两者之间得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得到氨氮、磷酸盐和COD是影响赣江流域水生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将赣江中下游河段多年水文情势与水生生物丰度分析得:就底栖动物而言,中游河段流量与底栖动物丰度成正相关,下游河段确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于浮游动物来说,中游河段流量与浮游动物成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对于浮游植物来讲,其中枯水期和丰水期,中游河段流量与浮游植物丰度成正相关关系,赣江下游仅吉安-峡江段成负相关关系;而平水期,与枯水期和丰水期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反。总之,赣江沿程流量增加对底栖动物、浮游植物丰度起促进作用,对浮游动物丰度影响较小。栖息地面积变化对底栖生物、浮游植物的影响:底栖动物通过分析河段面积变化与其丰度趋势变化得出赣江中下游河段生物栖息地面积的变化基本与河道底栖动物的丰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浮游动物丰度与生物栖息地面积变化趋势与底栖动物基本一致;浮游植物的丰度与栖息地面积变化分析可见,浮游植物丰度与栖息地面积变化成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鸡笼山矽卡岩金矿床产于鄂东南地区,区内赋矿地层为早三叠世大冶组地层,褶皱与断裂是重要的控矿构造;中生代岩浆活动强烈,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成因联系;含金矿体主要产于花
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飞快,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在工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环保治理
叶片是一种造型复杂的空间曲面薄壁零件,作为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所用材料价格昂贵且难以变形,目前多采用精锻工艺对叶片进行加工。然而在其热力耦合的成形过程中,叶片造型复杂的特点不仅使其锻造过程的金属流动规律不易获知,此外还导致了叶片各处受力的不同,使其在锻造过程中无法避免会产生应力集中,常导致部件在工作期间的早期失效。因此,研究航空发动机叶片精锻成形过程的金属流动及残余应力,对提高航空发动机精锻叶
大规模定制是一种既能获得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能满足用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生产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日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产品结构是大规模定制生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制定政策来促进旅游业发展。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1987年被命名为山东省首批自然风景名胜区,但是当地县政府并没有重视旅游业发展,县域经济以煤炭资源开采为支柱产业,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极不平衡。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薄弱、经营主体混乱、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低、旅游市场秩序差、旅游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旅游资源开发同质化严重、旅游文化创
浮舰蛋白(Flotillin-1)属于SPFH超家族,它作为脂筏的标记蛋白,能依赖脂筏形成多聚体,为许多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提供相互作用的平台,有促进细胞增殖、轴突再生和T细胞激活等功能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企业融资方式仍以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轨道上,但乱象丛生,其中,股权问题便是乱象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治理有效”是基础,应着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使其安定有序、和谐发展。乡镇政府作为五级行政建制的末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各项战略任务的落实与执行都离不开乡镇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深刻认识到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维护改善民生,促进乡镇社会稳定
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是近年来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相反转的方法来制备具有不同官能团的磁性高分子复合微球,重点研究了Fe3O4/P(St-BA/AA)磁性复合微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面积的2/3,人地矛盾突出,粮食安全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对耕地的管理,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实现人口、资源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耕地质量评价是摸清耕地土壤状况的有效手段,开展耕地质量评价,能充分了解区域耕地状况,合理高效的利用耕地资源;本文选择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的沐川县为研究区,结合“3S”等计算机技术,采用